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最先提出来的,因为中山装非常的便捷,在中山装诞生之后就和西装一样成为了流行服饰,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中山装的每一个部位,都是有象征意义的,并非仅仅为了美感或者实用。我们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中山装背后的意义:
1、中山装一共有4个口袋,在胸口之前有两个,在下半部分有两个,这个四个口罩分别代表我们中国礼仪,即礼、义、廉、耻。并且口袋的形状和笔袋非常像,寓意是以文治国。
2、中山装的门襟一共有五个纽扣,它们代表着“五权分立”,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3、在衣服的两边袖口各有3个纽扣,这三个纽扣分别代表“三民主义”,即民权、民主、民生;以及“共和理念”,即平等、自由、博爱。
4、和普通的礼服不一样,中山装的背后是完整的没有开叉。这里面代表的寓意是,中华领土是完整的神圣不可侵犯。
在从前,衣服对于一个国家的民众影响是非常大的,假如一个国家的服装发生了改变,这代表着文化的更替和统治者的变更。中山装的出现不仅只是服装的更换,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代表着新的政治观念和民主意识。我们伟大的新中国成立后,衣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后,很多传统的服饰在我们生活中消失。在这个多元化开放的新时代,中山装能够体现出我们国家的威严与特色,上到执政者下到普通百姓,中山装已经成为了我们服饰的一部分,中山装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了最高潮,只要提起中山装就会想起我们伟大的中国。
作为民国时期的法定制服,中山装其实是有政治意义的。当时孙中山因为觉得穿西装太贵,而且也不太舒服,工作的时候不方便,因此就自己设计了中山装。由于当时辛亥革命已经成功了,所以说孙中山在设计中山装的时候放了很多的小细节在里面了。
首先中山装的前面是有四个口袋的,而一般的西装只有两个口袋,而中山装的口袋是在胸口的,这四个口袋其实就代表了礼义廉耻,在左边上面的有一个倒着的山字形,这个地方是专门用来插钢笔的地方,所以当时的革命者都会在口袋里面插上一支钢笔,这就代表了当时提倡的是以文治国。
其次衣服的中缝有五颗扣子,这五颗扣子其实就代表了当初孙中山提出来的五权宪法。而在中山装的袖口的位置有三颗扣子,这三颗扣子其实就代表了孙中山提出来的三民主义。所以说中山装上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有意义的。
另外中山装的后背是使用的一整块布料,没有任何破缝的地方,这也是跟西装不同的地方。这样的方式就代表了希望国家可以统一的愿望。而中山装的衣领其实是全封闭式的,所以说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要表达治理国家的时候需要非常严谨的态度。
自从孙中山穿了中山装以后,这种装扮就开始流行了,跟西方的西装相比,中山装更具有中国特色,而且穿起来也更加舒适方便,没有西装那样死板。因此逐渐的中山装就变成了民国时期的一种法定的制服了,也有中式西装的说法。而且由于中山装是孙中山设计的,所以说最后就用了孙中山的名字命名了。这也算是民国成立以后,当时政党推出的最正式的服装。
中山装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出现的具有特别意义的服装,是既体现民族性、又体现现代性的服装。与此同时,它成为国民的认同方式以及体现群体意识的符号,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
正因为如此,中山装的推广与流行与近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进程相同步,而其内在民族主义特性与孙中山符号一样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山装因此流行于民国时期。
历史价值
中山装的诞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袍服制一统天下的局面,颠覆了中国人原有关于传统服装与身体空间的观念。中山装的流行,也代表着服装平等化观念的出现,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一场震撼性的革命 。
中山装对于引导人们形成共同的政治、思想、文化与情感认同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山装的推广与流行,促成了中国传统袍式服装向西方短式服装的转型,改变了中国人“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服饰习惯,也改变了中国人对服装的审美习惯与实用标准。
中山装不仅作为一种政治服装而流行全国,而且作为中西文化融合的服装而深受国人喜爱。中山装是爱国、进步、文明的象征,更是继承孙中山遗志的象征,满足了近代中国人意欲表达的政治情感,引起思想共鸣,这是中山装能够流行的真正社会思想基础。
根据深圳利通达纽扣多年经验来说:
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
中山装是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
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
以表示 遵奉先生之法.
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
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有文化自信,才会有文化创新,才会有文化自强。中山装以中国传统精神为内涵,融入了外来服饰的造型及其技术手段,这一点对新时代中式服装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值此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中山装的文化内涵,彰显文化自信,更要学习孙中山先生不断地倡导与尝试的精神,充分发挥服装作为彰显文化自信显性标识的作用。
中山装的四个口袋表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等等。
因此申报“非遗”有利于传承中山装这一中华民族的符号,将中山装庄重大方、寓意丰富的内涵以及作为中国服饰文化划时代的经典意义告诉国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使之喜爱、穿着、尊崇中山装,传承炎黄子孙振兴中华、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扩展资料:
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并修改中山装造型,赋予了新的含义。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毛泽东主席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现在,中国的领导人也只在特殊场合还穿中山装,但在朝鲜它依然是标准制服。中山装在坦桑尼亚也曾十分流行,只是随后被“曼德拉衬衫”替代。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中山装是中国人的“正装”?
中山装的含义 中山装为服装的一种,是以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 老舍 《四世同堂》二五:“他极大胆的穿上了一套中山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