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代表着高贵,气质的颜色,与浪漫和财富,华贵有一定的关联,在中国的传统里,紫色带着表圣人,帝王之气,同样紫色也是尊贵的颜色,更有,紫气东来的寓意。
紫色是优雅的颜色,代表着高贵和忧郁的色彩,让你不忍忘记,旗袍它不仅仅是衣服,它还有语言,含蓄中流露出性感,尊贵中蕴含着绰约。
发型
如果穿着的是一件传统的长款旗袍要表现出旗袍的古典美气质,那么建议可以试试盘发;如果穿着的是一件短款改良旗袍要体现旗袍的现代时尚美,那么日常的长发披肩也可;如果穿着的是民国风旗袍要体现出民国风学生的清纯,那么剪一个学生头短发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鞋子
一般建议穿高跟鞋搭配旗袍。尖头高跟鞋适配绝大多数风格的旗袍。在穿着民国风系列旗袍时可以选择圆头高跟鞋或布鞋之类。有三个千万不要请切记:千万不要穿运动鞋配旗袍,千万不要夏季穿凉拖配旗袍,千万不要穿松糕鞋配旗袍!
旗袍
旗袍是最能凸显女性身材曲线的单品,它会从上到下包裹穿搭者玲珑有致的S型曲线,是好身材美眉的必备,因为它的裹身性很强,所以注定不适合身上赘肉太多的女性,万一身上的肉肉被勒出来的话,那可是很尴尬的,所以只建议身材纤瘦、骨架小的美眉尝试。
富贵气质除了简单的服装搭配以外,配饰的装点也是比较重要的。简单的配饰有耳饰、项链等等,而最能够展现贵气的就是珍珠材质的饰品。
珍珠有着非常奢华的质感,干净的白色和圆润的形态让珍珠看着非常简约,但是简约的同时又不缺少高级感。穿戴上珍珠饰品能够让人更加端庄优雅,带着很尊贵的气场。
女士如果想要让整个人更加呈现贵气,除了服装的搭配以及首饰的装点,发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发型的搭配能够改变着女性的脸型和整体气质,盘发是非常适合中年女性的,尤其是想要呈现更加端庄富贵的风格。
旗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显老气,选对了旗袍,无需刻意摆弄姿态,轻易便能悸动人心。
色调甜美温润的旗袍,视觉上就给人一种清雅的气质,旗袍勾勒出曼妙的身材线条,立领、盘扣等古典元素的衬托,气质油然而生,旗袍两侧的开叉风情万种,行止间娉婷婀娜,姿态妩媚万千。
其实基本除了几种比较有象征意义的颜色不能随便穿之外,没有什么特别的颜色意义,都是跟随当时的风气,更多的是皇帝太后的喜爱。
皇后一般在正式场合要穿正红明黄颜色的衣饰。以此显示她一宫之主,母仪天下的尊贵。因为黄色是皇家的颜色,而正红之色则有正位之意,所以除了皇后,一般后妃都不可以穿正红明黄的颜色。赏赐的除外。至于位高的,像皇贵妃什么的,只能穿那种偏黄和偏红的颜色。再往下,那就是连穿的资格也没有。
所以在皇室,只有红和黄两个颜色的着装有贵贱之分,别的颜色就没有这么大讲究了。清宫后妃贵贱在衣饰上的区别一般是靠绣的花纹和戴的旗饰来分的。
在今天五花八门的影视剧或电影中,但凡牵涉到民国时期,剧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位身穿旗袍的美丽女子。这固然是影视剧想要表现出一种女性身上的美丽“民国范儿”,但也反映出在当今人们的心目中,旗袍与身份尊贵的女性紧密结合,已然成为能够代表中国女性之美的典型服饰。作为一种相对年轻的服饰,这一抹挥之不去的风情到底来自何处?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旗袍的历史。
电影《金陵十三钗》里的女性旗袍形象
一、起源与产生
满族骑射场景
也就是说旗袍在一开始并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仅仅是作为一种民族服饰而被人们所了解。而旗袍的样式也与今日大有不同,它的设计是能包裹住全身的,但随着时代的演变特别是西方服饰文化的传入,旗袍的设计也在不断的变化,最终成为现代旗袍的式样。
二、旗袍在清朝时期的演变
早期旗袍是不分男女的,式样结构也大致相仿,只不过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在厚薄程度上有所不同。其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与早前的金朝、元朝服饰有所相似,因东北气候寒冷,所以旗袍口领较小,偏瘦偏长,与汉人的宽松衣袍截然不同,由于袖口较窄,所以又被称为“马蹄袖”或“箭袖”,而衣服上的图样也比较的朴素古朴,没有太多的华丽修饰。
马蹄形袖口的袍服
满清入关之后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日渐加深,其服饰也逐渐的受汉族服饰影响。到清代中期,旗袍的袖口逐渐变宽,整体风格由瘦长变为宽松,下摆部分大多能够垂至地面。到清代中晚期,旗袍已经变得十分的宽松,外形以直线型为主,同时在衣领部分出现了一种名为“元宝领”的高立领设计样式,就仿佛元宝两侧耸立起来的部位一样,这种设计虽然看起来比较“奇特”,但却十分符合满族女子的身型特征。与中原女子相比,满族女性大多身型较为健壮,直线型的设计与较高的立领能够很好的掩饰满族女性在身材方面的不足。而在此时露脚的短式旗袍也已经开始出现。
影视剧《伪装者》中的元宝领旗袍
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制作工艺的提升,旗袍上的装饰和图样也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在当时出现了诸多的制作手法如镶、嵌、滚、贴、绣等,这都需要极高的手工技艺才能完成。这些装饰在袖子和领口部分大多为绣上花边,且花边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愈发的精美与复杂。到清代晚期,许多装饰华丽的旗袍已经几乎被花纹装饰所完全铺满,其原始布料已经无法认清,这也是旗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十分夸张的形式。
三、“国服”化的旗袍:旗袍在民国的演变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自此结束千百年的帝制体制,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在这样的一切都要“新”的社会中,旗袍自然也在西方服饰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民国初年,男性以中山装和西装为流行服饰,但女性却并未找到合适的衣服作为一种流行服饰,一时间社会中女性服饰五花八门,如同八仙过海一般的各显神通。到1920年代左右,受到西方礼服设计的影响,旗袍也逐渐的经人改造。而改造的关键则是理念的突破,旗袍的设计不再受到传统礼教的束缚而更加注重体现女性的身材之美,由宽松逐渐变得修身起来。
民国影视剧中的旗袍美女形象
1920年代,上海的女学生率先穿戴经过改良后的“旗袍”,作为社会上最为年轻和最为追求时尚和进步的群体,女学生对旗袍进行了符合现代审美的改进。她们将旗袍腰身收紧,使身材能够更好的展现出来,外形依旧以直线型为主,袖口也更加宽松,同时她们将旗袍外在的修饰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简约、典雅和大方,既符合学生身份同时更显庄重。在女学生的引领下,一时间旗袍再度在社会广泛流行起来,而其简约大方的设计也广受上层女性的喜爱,当时便有人在报纸上说道:“来来往往的妇女,都穿着五光十色的旗袍,”一时间旗袍成为中国女性的流行服饰,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民国制服条例》中便将旗袍列为女性在民国时期的标准性礼服之一。
李沁在《遇见天坛》中还原的民国旗袍
到1930年之后,旗袍在中国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女性均以穿旗袍为尊贵和美丽的象征,而旗袍的样式也变得五花八门,难以形成唯一的制作标准。例如旗袍的袖子时有时无,到最后干脆将袖子取消,下摆的长度时长时短,底摆的长度一时间由早先的垂至地面缩短到膝盖以上,而旗袍两侧的开叉则越来越高,最高时几乎与臀部齐平。而旗袍制作的工艺也愈发的考究,上流社会自然以进口绸缎为主,而普通民众则主要以阴丹士林布来制作旗袍,装饰图案则以龙凤、孔雀或者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装饰,不再像晚清时期那么艳丽,更显庄重与素雅。这种种改变都体现出了人们思想的转变与突破,衣服的设计以美为主,不再考虑传统的礼教规矩,而衣着的变迁也反映出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
文史君说:
旗袍的演变历史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审美与思想的转变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化的开展,人们尤其是女性对于衣着的想法有了很大的突破,不再盲目追求华美与艳丽,也不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她们更加注重展现女性的美,更加注重衣服自身所带有的典雅气质。一部旗袍史中包含了多少中国人追求近代化的梦想啊!
本文目录一览: 1、清朝宫廷里女子穿的旗袍的颜色有什么意义?有贵贱之分吗? 2、旗袍起源于满族,那么这个服饰是只有满族才有吗? 3、旗袍拥有的一抹挥之不去的风情,究竟来自何方? 4、紫色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