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东,1967年出生,黑龙江人,现任《青年文摘》彩版主编。2000年定居北京并开始恐怖小说创作。出版有《三减一等一几》、《我遇见了我》、《谁摸了我一下》等10余部。其中《三岔口》被著名导演李少红改编成电影,正在拍摄中。
●余以键: 1953年出生。当过知青、教师、文学编辑等。从2000年起致力于中国本土悬疑恐怖小说的创作,已出版长篇恐怖小说《死者的眼睛》、《背后有人》、《招魂》、《谁在等你》等。《背后有人》已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即将播出。
●李西闽:军旅作家,1966年11月生于福建长汀。曾在《解放军文艺》、《天涯》、《作品》等刊发表小说一百余万字。从事恐怖文学创作后出版有长篇小说《好女》、《血钞票》、《尖叫》、《死鸟》、《蛊之女》等。《血钞票》修改版已经推出。
●魏晓霞:女,原籍山东,做过教师、广播电视主持人、报刊记者。现居北京,独力撑起自己的恐怖小说品牌“黑狐•恐怖体验系列”,并已出版《死亡时间表》、《12小时惊魂》、《鬼谷逃生》等恐怖小说12部。恐怖电影《七夜》原著作者及编剧。
●蔡骏:2001年出版长篇惊悚小说《病毒》。至今已出版《地狱的第19层》、《猫眼》、《幽灵客栈》、《荒村公寓》等多部长篇小说,其中《诅咒》被拍摄成电视连续剧《魂断楼兰》。
●成刚:2004年开始悬疑恐怖小说创作,已出版《沉睡谷》、《鬼童》、《阿丝地狱》、《猎人者》、《婴骨花园》五部长篇小说。 现为自由职业者、国家二级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庄秦:从事营销行业,业余时间以写作为乐。自2002年底迷上了惊悚小说泥潭,不能自拔。目前已有五十余万字作品散见于各类杂志报刊。出版有小说集《夜葬》(含台湾繁体版)。
●丁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登上文坛。三十岁以后开始致力于恐怖小说创作,其出版的恐怖小说《脸》被称为中国第一部新概念恐怖小说。
●张宝瑞:1952年8月23日出生,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197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从事小说、影视剧本、诗歌等创作。是中国“文革”手抄本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一只绣花鞋》、《梅花党》、《落花梦》、《叶飞三下江南》、《绿色尸体》等。
●老猫(程赤兵):作家,传媒人。出版的恐怖小说作品有《优雅与恐惧》、《天天天黑》。
●七根胡:女,设计师; 70年代末生人,现居北京;2003年开始上网写作,成为网络写手;2004年成为新浪专栏作家。出版有《寿衣裁缝》等。
●麦洁:女,自由撰稿人,新浪网专栏作家;一个喜欢在都市午夜街头游荡的精灵、一个喜欢看书、写字、听音乐、旅游的时尚女子。出版有《绣皮》等。
●大袖遮天:女,广告策划人,新浪网专栏作家;文风多变,长篇推理,短篇写意,擅长营造恐怖悬疑氛围,结尾出人意料且发人深省。已出版长篇恐怖小说《逻辑》。
●鬼谷女:以一部《碎脸》盛行网络及书市。鬼谷女是一对夫妻合用的笔名,丈夫易铭,妻子余扬。
●鬼金:原名刘政波,1974年出生,2001年开始小说创作,现居辽宁本溪。有恐怖小说《血畜》出版。
●嫣青:本名王彦姗,湖南长沙市人。创作有中、长篇恐怖小说多部。合著出版有恐怖小说集《黑梦》。
●谷小妮:女,诗人,小说家,编剧。在文汇出版社的悬念小说集《窒息》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收购,改编成同名电影,由葛优,秦海璐主演,成为2005最受关注的国产恐怖电影之一。
●刘士舜:1983年8月生于浙江温州,现就读于上海某大学。长篇小说多次被多家门户网站推荐,著有《两座城市的心跳》、《地狱的来信》。
●燕垒生:男,生于吴越之地,工科出身却喜爱诗文,终成为优秀的网络原创作者,其作品以长篇战争小说《天行健》最为著名。出版有《挑战你的心理极限——吓死你恐怖悬疑文丛》
●宋毓建:1957年生于北京。1999年开始创作,先后发表悬念小说集《勾魂拐》和长篇小说《悬崖上的树》。
●周业娅:笔名轻韵夕阳,贵州人,旅居上海,喜欢文学创作,红袖添香原创文学网站驻站作家,已经有数十万的小说作品连载发表。最喜午夜在网上连载惊悚小说。出版有《锦绣旗袍》。
●王秀梅:山东烟台人,曾在《青年文学》等刊发表小说数十万字,出版有长篇恐怖小说《五夜》、《凶岛》、《灵猫》等,是目前国内最有潜力最有灵气的恐怖小说女作家。
●张二:原名张立军,1968年12月生于内蒙赤峰市,1992年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曾在三十余家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近年从事恐怖文学创作,代表作品《一绺长发》、《雪灵》、《极度惊魂》。
●狼小京:女,1984年12月生。新浪网年龄最小的专栏作家,同时,还在龙的天空、清韵书院、黄金书屋等著名网站开设专栏,至今已有200万字的作品问世。 出版有《怨灵》等。
●那多:曾经是一名国家公务员,后跳槽到媒体,成为一名记者。以《那多三国事件薄》成名。出版的恐怖小说有《幽灵旗》、《凶心人》等。
●小汗:原名韩景龙,七十年代后生人。2001年从医院辞职,从此流浪天涯。现旅居法国。《医生杜明》是他首部中篇小说,有读者称之为“中国版的《沉默的羔羊》。
●李忆仁:生于70年代最后一年。1998年发表第一篇科幻小说。出版有恐怖奇幻小说长篇小说《枯叶蝶》及《寻找深谷睡者》等。
●周浩晖:1977年11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清华大学工科硕士。已出版作品有校园推理小说《套子里的人》,恐怖小说及剧本《凶画》、《黑暗中的女孩》。
●伊秋雨:原名陈书焕,男,1978年生,海南定安人,从事媒体和IT工作,知名网络写手。出版有恐怖小说《死亡诏书》。
●吕鸣凤:女,毕业于军事经济学院,曾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任职二十年,转业后曾受聘于中国教育电视台,主要从事编剧、记者。现为自由撰稿人。出版有恐怖小说《黑白底片》。
●一枚糖果:80年代生,一个喜欢写恐怖故事的女孩。文字与她的人一样,美丽而轻舞飞扬。出版有《鼠皮玉人》。
●聊聊:1999年开始写作,2000年开始创作,在各类杂志发表过文艺作品。尤擅长恐怖类小说。出版小说《夜谈》。
●李异:魔羯座生,血型不详,性格不详,工作不详,经历极为神秘。长期混迹网络,编织恐怖之文,忽隐忽现,面无血色,遂成为长年游荡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终极幽灵。出版小说《迷离之水》。
●老家阁楼:深圳人,迷恋于虚构恐怖以及怪异故事;出版有恐怖小说《我思故你在》。
●佘惠敏:对杂文史料、奇谈怪论的捻熟加上她机智调皮的心机,无理无赖无厘头里无处不在的奇绝的想象,化成缤纷花雨,成就佘氏的奇幻世界。已出版《扬州鬼》。
●离,女,1981年万圣节前夜生于湖北。。当过编辑、自由撰稿人、电台DJ、业余演员以及神出鬼没的都市游民。现隐居于成都某处,行踪不明。出版有《魂行道——湖滨鬼舍》。
红岩 读后感
最近,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红岩》这本书。《红岩》是一部中国军事文学名著。它描写了众多革命英雄:成岗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许云峰英勇斗敌,舍己为人;江姐受尽酷刑,从不畏惧;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与革命;成瑶在共产党的熏陶下,渐渐成长,懂得处理各种事;渣滓洞的难友们,相互帮助,智斗敌人;白公馆的人们战胜敌人,迎来新中国。
在红岩里,我最钦佩江雪琴江姐。红岩开头不久,江姐的钢铁形象就已经在我心中树立起来。当她知道丈夫牺牲了,她不像普通女性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变得不堪一击,擦干了泪水,重新站起来了,因为她知道共产党托付给她的命令还没完成,要舍小家为大家。而在渣滓洞监狱的生活过程中,她还是穿着那蓝色的旗袍,始终以干净的面貌迎接大家。当敌人拷问她时,她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当敌人用竹签钉她的手指,她坚强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最后江姐将要牺牲,她也让大家不要哭。
面对这些敬佩的同志,国民党只能给他们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现实生活中,在他们面前,我感到深深的愧疚。我只要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想到放弃。读了红岩之后,我知道了越是充满困难的路我们越要走,越是艰巨的任务我们更要坚定不移
1.中国古代服饰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广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袴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延佑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2.中国服装的变革(近代和现代)
从古到今,衣服都被共认为生活的必需品,是用来遮蔽身体的东西。可是当你看看身边的过路人,你会发觉到无论从用料还是款式来看,衣服都是朝着满足人类需要的目标前进。例如在衣料方面,由从前的兽皮、羊毛发展到现在轻便的"的确凉"、"化纤维"。在款式方面,由纯朴、实用进展到时下流行的轻便服。这些转变往往都彰显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水平。在中国,衣服更生动地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幅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农民穿的都是那些唐装衫裤,而城里则以长衫、旗袍为主,服式简单。
人与生俱来便有爱美的天性,每个地方,每个朝代,每个人都会有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百姓也不例外。可是,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人民政府所接收的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连年战争造成的是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和失业众多的问题,刚巧又遇上水灾,在这环境下,中国同胞要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例如要做工 口,治理水患,又怎侩要求自己有称身、光鲜的衣服呢?
新中国成立不及数年,人民的装束已经是焕然一新了。主要有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白衬衣,薄外套也是常见的。衣服款式虽然已出现变化,仍然是保守和朴素。这个转变背后有什么含意呢?
原来在那个五十年代,是节约用钱的年代,是一个铜板也不会浪费的年代。当时人民踊跃地进行"爱国储蓄"。同时,共和国实行土地改革,农民普遍有自己的土地。在城市方面,由于要建设新社会,所以就业机会也增加了,百姓的生活质素虽不丰盛,但有了一个保证。1953年,中国政府为了取缔投机市场,供应人民的基本需要,于是实行了"统购"和"统销"的计划。意思是说政府会首先购入全部的货物,再分给人民。人民可用粮票、油票和其它的代用票去换取生活上的必需品。如在布料供应方面,有了布票,每人每年便可以得发给布料十余尺,而他便可用那些布去添置被子和衣服。既然物料是有限的,人对衣服便份外珍惜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去掉袖子在家再穿三年。"这句话不正正带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吗?与我们这一代的年青人相比,这个衣着潮流过了便会"送旧迎新",再追下一个时尚,对比起来,真是有天渊之别呢!
在经济方面,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简称"一五","一五"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计划。在1957年已全面超额完成,工农总生产额提高至67.8%,每年平均增长率为8.2%。粮食产量上升了50,400,000吨。经济增长令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了30%以上。
经济好了,人民生活改善了,衣服装份也注重起来。
大跃进时期(1958—1962年)百姓为了"超英赶美",纷纷投入大炼钢运动,城乡遍布土法建造的高炉群,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中所有用铁做的物品再提炼。可是制造出来的只是一堆堆废铁渣。由于全民大炼钢,忽略了生产,粮食产量下跌了95万吨。大跃进急躁冒进的行为导致经济发展倒退,人民生活再次陷入困苦之中。祸不单行,人为的灾难接踵而来。
文化大革命随着爆发,这时百姓所流行的是千遍一律的革命发式和深蓝色的衣服,因而被称为"蓝蚂蚁"。"蓝蚂蚁"是什么?相一想在电影中,那些中国同志的打扮动作,手握拳头、上臂与下臂成90度角水平地放在胸口的位置,便知道了吧。这时期的服式成为当时中国其中一个特征。话说回来,究竟差不多样式的服装打份代表着什么呢?
以当时的局势来说,人民的理想是追求共产主义生活,他们认为每个人应该拥有差不多水平的生活质素,同时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常常批判拥有私人财产的人,如商人、资本家。于是工厂企业便成为政治大批判的战场,生产事业反而变得不重要。由于经济低落,物质匮乏,加上大部分人民都害怕富裕会招惹祸患,所以大家便放弃高档花巧的衣服。然而,人的爱美天性却无法埋没,有些女孩子会穿一件花衣服,再套上那些"蓝蚂蚁"系列的上衣,露出一缕色彩,满足内心的爱美天性。
文革结束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很多人思想有很大的转变,不再热衷于阶级斗争,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行,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1979年中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2年的41.5亿,暴增至1980年的563亿元,增长了12.6倍。全国平均个人的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76元提高到1979年的197元,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增长了85%,经济逢勃起来了!
另一方面,文革时期的思想禁制取消了,被禁的书刊和电影都解禁了,中央电视台开放了几个频道,让人们可以放眼认识世界,人民的服式打扮信息开始丰富起来。
有了经济基础,又加上信息不断的丰富,人们爱美的天性又显露出来了,大家都开始变得爱美敢美。
1983年年底,国家决定取消"统销"、"统购"的制度,布票不再用了,要买多少码布也行。文革时期的思想束缚也取消了。要穿大花的,大红大绿的也可以了。那时衣服潮流便是那些"扫大街"的喇叭裤。还有西服热,不论是推车的、卖面的也爱穿。已经沉寂了多年的时装表演业在上海破土而出,展销会亦踏此起彼落。1986年11月22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首次在北京公开宣布1987年春夏中国服装流行趋势。看!国家经济好,人民穿得好。
1992年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巡时再次呼吁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开放,让部份人先富起来。外资大量涌入,万元户开始诞生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也许是为了挽回自信和尊严,当人民有经济能力的时候,他们便穿上名牌时装,更令人注意的是他们喜爱把西服外露的名牌商标保留。1993年意大利《全景》杂志评论:以前人们称中国人为"蓝蚂蚁",现在他们却正在蜕变成色彩绚丽的花蝴蝶。中国人被人称赞当然是开心的事,可是在服装转变的背后,更值得鼓舞的便是中国社会繁盛起来了。1985至1994年间,去除通涨的因素,全国每人平均年支出增长是150%呢!
中国近年在世界上的地位已可说是举足轻重了,社会安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中国人在追求衣着美,穿出文化、个性,同时也讲究健康舒适。衣服式样可以说是与时代并进。当你置身在中国大城市时,不难被许多流行的轻便服所吸引。
参考资料:
两文章一结合,希望对你有用。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南二道街204号,距离市区中心25公里,是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旅游区。4月16日我到省高院参加《书友》获奖作者座谈会,下午《书友》编辑部的同志组织我们到萧红纪念馆参观,我兴奋异常,终于可以全方位的了解萧红这一被称为“30年代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了。车驶到一广场处停下,抬头一看前面是一座传统八旗式的青砖小屋,上面写着“萧红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尊高大的汉白玉雕像,不用介绍也猜得出来,这就是萧红。她身后是一轮红日照着一泓河水,河水荡漾着金色的波涛,她身着旗袍,披着围巾,站立船头,凝视远方,这大概就是她离家出走时的情景再现吧。一本形似打开的书,左面是一朵盛开的花朵,右面是前言,概括了萧红的生平: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20世纪初诞生于中国北方呼兰河畔,萧红一生追求独立、自由与平等,虽然漂泊异乡,历尽磨难,却始终怀着自由与真爱的憧憬。她以超卓的才情和女性特有的视角,用清丽隽拔的笔触,书写20世纪30年代底层民众生命的悲凉,灵魂的抗争,被赞誉为“中国30年代的文学洛神”。呼兰河是萧红生命的起点,也是她文学创作灵感之源。她从这里启程,被战火追逼着一步步远离中国,跋涉千上万水,最终归于碧海蓝天。但是,无论她走得多远,故乡的一切,已深深地根植于她的心灵深处,成为她灵魂的居所,永远的精神家园。
纪念馆共分为:呼兰河畔、漂泊岁月、书香恒久、梦回呼兰河四大部分。主题色调以灰色为主,阶梯造型的窗户象征书架,重叠式的屋顶象征翻开的书籍,31面装饰性窗户隐喻萧红31年传奇的人生经历。门里是一幅萧红在大树下与家人在农田里劳作的场景造型,小时候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对面是呼兰河的介绍,开始讲述萧红悲壮的一生。萧红及家人的珍贵照片悬挂在展台上,让我们看到了萧红小时候可爱的模样。萧红与萧军的雕像再现了他们美好的爱情和甜蜜的生活,一幅油画萧军深情地望着怀孕的萧红,疼爱之情油然而生。萧红的创作手稿写得非常规整、细腻、干净,她的字隽秀漂亮,可以当字帖用。从萧红用过的帽子、围脖、鞋子可见她是个热爱的生活的人。鲁迅先生生病时,萧红为他熬药的雕塑,体现出了萧红对鲁迅的敬重和情谊。萧红亲手设计的书籍封面可视为珍宝,馆内的几组照片讲述了萧红的人生经历,记录了她坎坷的一生和追求自由的向往。萧红在短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涉及了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种文体。其中《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商市街》等堪称传世杰作。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作品的价值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忽视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萧红的作品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众多学者从文学、历史、社会学、叙事学、女性主义等角度进行研究,开掘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美学品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视角的拓展与方法的更新,萧红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萧红作品中洋溢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探寻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愈益彰显出珍贵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关于萧红的戏曲剧照和影视剧照形象的刻画,愈加表现出人们对萧红的怀念和深入的研究,萧红已深入人心,在文坛上有相当重要的、无可撼动的位置。
与萧红纪念馆比邻的是萧红故居,走过一睹院墙就来到了萧红故居,院墙的雕塑再现了《呼兰河传》的场景。故居为清末传统八旗式住宅,青砖青瓦,土木建造,修复后的萧红故居青砖院墙,院门面东而开,正门门楣上悬“萧红故居”横匾,乃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题写,院内五间正房。进入院内有一座2米高汉白玉的萧红塑像。雕像中的她,身着古式旗袍,颈上围着一条围巾,手下腿上放着一本书,神态安闲地坐在一块长石之上。端坐在花坛中的萧红,目光安详地远望着,似在穿越过小镇上色彩斑驳的老屋,遥望着从村边流淌而过的呼兰河。故居的建筑结构是青砖、青瓦、土木建造。故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院为萧红自己家使用,大门南开,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即萧红在小说里所说的后花园。西院是租给房户使用的。东院五间正房的东西大山上,镶嵌着四块4米长的薄风板,在风板上有浮雕的云子卷花卉和盘肠图案。在建筑外观的柁关上刻有4个用楷书写成的规规矩矩的大字“吉”“祥”“如”“意”。建筑外观呈现着古朴典雅的深红色调子。东院五间正房:东面两间是萧红出生和她父母居住的屋舍,在屋舍内摆设着萧红曾用过的小饭桌、梳妆台、躺箱、茶桌等。迎门堂屋:中间摆放着萧红故居原始面貌的模型。在西屋两间墙上挂着萧军、端木蕻良、柳亚子等中外名人的题词及来故居参观的照片。正房:南门前有高2米为白色玻璃钢质萧红全身塑像。在正房后是一个近2000平方米,在《呼兰河传》中被萧红称作为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后花园。
萧红出生处东院五间正房,按萧红出生时恢复的故居原貌陈列,有当年的北方火烧炕,家具,家人的相片、被褥等生活日用品。东厢房原为有二伯居住现作为萧红陈列馆使用,陈列着萧红遗物,手迹,萧红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各种版本的萧红著作与国内外研究她的书刊杂志及相关文物资料。后花园遗址还原了萧红小时侯的景色,栽种了各类蔬菜有黄瓜、倭瓜、豆角、茄子等。磨房馆内陈列展出的张家当年使用过的磨具,如碾盘,磨盘,风车等。其他还有王四掌柜家,张家粮仓、养猪户人家、王大姑娘家、粉坊、小团圆媳妇家、老式水井、马厮等。
萧红一生被情所困,在亲情上自幼丧母,与疼爱她的爷爷相依为命,给了她太多的温暖,但她受到继母的冷落,缺少父爱、母爱。在爱情上她是一个失败者,一个个男友都弃她而去,自己挺着大肚子艰难的生活,穷困潦倒一生。她还缺少友情,没有太多的朋友,甚至连几个知己都没有,最后客死他乡。萧红一生命运多舛,坎坷艰辛,但她对文学事业的热爱与追求从没有改变过、放弃过,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文学名著,也正是这些活灵活现的文字让我们知道萧红、认识萧红、了解萧红、怀念萧红。虽然她英年早逝,命运短暂,但她留给我们的却是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启迪。寻着萧红的足迹,让我们一路前行,把握住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个关口,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妩媚动人。
本文目录一览: 1、现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惊悚小说作者都有谁? 2、红色书刊读后感 300字 三年级的 很急的 3、衣料从远古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现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惊悚小说作者都有谁? ●周德...
本文目录一览: 1、去越南旅游要注意那些? 2、衣料从远古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3、现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惊悚小说作者都有谁? 4、红岩 读书笔记 150字左右 3篇 谢谢!! 5、红色书刊...
本文目录一览: 1、衣料从远古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2、萧红故居观后感500字 3、现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惊悚小说作者都有谁? 4、红色书刊读后感 300字 三年级的 很急的 衣料从远古到现代...
本文目录一览: 1、现在国内比较有影响的惊悚小说作者都有谁? 2、红色书刊读后感 300字 三年级的 很急的 3、普通话测试的话题 我的学习生活 要积极向上的题材!不要写什么颓废的!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