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服既要继承,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中国自东汉始,各朝代史书上都有关于服饰制度的记载,如舆服志等。过去封建王朝用服装来区分人的等级,辛亥革命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用制度性的服装来区分贫富贵贱。因此,除了军队、邮政等有职业着装要求的少数行业,国人的着装基本趋向简单、同一、西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参与重大国际交流活动、重大节事活动日渐频繁,大众的着装要求、品位逐渐提高,希望通过服装突出国家身份的人越来越多。“讨论国服对提升国人文明素养具有正面意义。”建立“国服元素库”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副院长刘晓刚教授认为,“国服作为一种象征性服饰,必须最大程度地得到一个国家及其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中国的“国服”用任何一种已有的形式都不能全权代表,“中国的国服既要用中国服饰元素标志中国人的国籍和身份,还要按照不同场合、时间、对象分类穿着”。设计“国服”,首先要让设计元素经得起考证,从传统服装和民族文化中提炼元素,尊重多民族文化习俗。
用一种服装来代表难度很大,一定是一种系列。为了使“国服”适应不同的礼仪场合和气候变化的需要,可尝试建立系统化“国服”款式库,在广泛征集民意的基础上,吸纳大家公认的元素。 推动建立服饰制度,国服既要继承,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也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符合当下人们的穿衣习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服装经历了一个西式服装再普及的过程,如今大家又在讨论回归于中式服装的再创造和中国元素的再运用,更多表现在内在的精致、讲究的穿衣风格和服饰礼仪观。他认为,中山装、旗袍,唐装,甚至古代服装都可以被吸纳入“国服”的设计。
呼吁推进服饰制度建立,他认为,1912年和1929年,都曾颁布过服饰制度,服饰制度对服饰的款式、穿着的方法、穿着的场合等等,都作出书面的规定,比如,1912年的《民国服制条例》,对于西式礼服、长袍马褂都作出规定。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可以讲点服饰制度了,通过服装,由内到外,把国人的修养体现出来。
当然是旗袍,旗袍是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历史有接近500年了,中山装那是仿照日本明治维新后学生装改的,才不过100多年历史
旗袍与中山装都是极具东方特色的古典服饰。旗袍修身的设计体现出中华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段无婉约安然的气质。旗袍,有一种恬淡的华丽在其中。那种宁静与宽容之美,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拥有的。它是那么紧致、细密,用丝绸或者锦缎,裁制成各式各样的旗袍,再配上小立领,缝上别致、精巧的盘花扣,真是挡也挡不住那洋溢的美丽。即便用最普通的碎花棉布,裁剪得体,那紧束的腰身,流畅的线条,也一样让人心驰神往。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风韵洒满人间。
中山装,其意不同于中山路、中山公园之类纯属纪念的名称,它是因孙中山先生亲自组织并参与具体研制而得名的。那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作为总统的他常常要会见宾客,穿清朝的长衫马褂既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也不符合国人的反清情结;而清代末期,由于政府腐败,一部分国土沦为殖民地,西洋服饰样式随之传入我国。于是有人建议采用西服样式,孙中山先生认为它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且大多数国人也不能接受。正如主张“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的林语堂在《论西装》一文中所言:“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穿西装。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常癖,总没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服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睐,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不过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之,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伦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20岁至30岁的女子着西装,我还赞成,因为西装确可扬其身体美,身材轻盈,肥瘦停匀的女子穿西装,的确占了便宜。然而我们不能不为大多数的人着想,像纽约终日无所事事髀肉复生的40余岁贵妇,穿起西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触目惊心。这种妇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占了不少便宜。”最后他幽默地侃道:“狗不喜欢带狗领,人也不喜欢带上西装的领子。……冬天妨碍御寒,夏天妨碍通气,而四季都是妨碍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为文,总是先把这条领子脱下,居家而尚不敢脱领,那便是惧内之徒,另有苦衷了。”同时他极言中国“衣裳”的好处:“不但能通毛孔呼吸,并且无论冬夏皆宽适如意,四通八达,何部痒处,皆搔得着。”孙中山先生于是找来一位裁缝共同设计新款式服装。他们参照西服的结构和中国传统服装紧领宽腰的特点,然后以当时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中流行的一种服装为基础加以改进———在原来的立领上加上一个小翻领,在前胸设计了上下四个明口袋,好一个“四房挂厅”。这种服装式样美观大方,非常实用,很快就流行起来,并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国服”。在以后几十年,它一直是中国人的正式服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生前在正式场合总是穿着中山装,显得格外庄重、坦荡和从容大度。
旗袍嘛,它堪称为当时中国女性的“国服”。旗袍原先是满族的无领宽腰直筒式袍服,男女混穿。清初,仅在皇族及贵族女子中流行,套上马甲(背心),显得风韵不凡。清代中期,满汉妇女相互仿效对方服饰———汉族妇女的上衣下裙为满族妇女所穿戴,满族女子的旗袍被汉族女子所采纳。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广州,满式旗袍被融进了西服的适体风格,因此在领子高低、袖子长短、开衩高矮等方面发生了微妙变化,变成收腰、有领的曲线型款式,充分展示中国女性追求苗条和“三围”的曲线美。由于它摆脱了传统的保守式样,适合当时妇女要求解放的新思潮,因此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新时髦。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已经走进中小城市甚至乡村,几乎成了当时中国妇女的风行服饰。但层次不同的女性追求不尽一样:青年学生喜欢穿青布旗袍,以示纯洁无瑕,电影明星以其气质和爱好不同而各显风骚,标新立异成为当时时装新潮流的领头雁。旗袍的典雅、庄重令其自然成当时外交活动和交际场合的礼仪服饰,至今受到中国女性的青睐;而那大紫大红的旗袍,则成为当今宾馆酒店和官场一些重要庆典活动的礼仪服饰,给人一种喜气盈门、吉祥如意的欢悦。于是,它已经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亮点而深得外国女性的赞赏。
参考资料参见楼上的
中山装还真是民国的,是孙中山参考西装和日本学生装,略加修改,定型而成。
现在看到的旗袍跟清朝初期的旗袍不一样的,不过清朝几百年,旗袍式样不断变化,到了民国才发展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据说旗袍大腿高开叉这一特点是民国时候才流行起来的。
本文目录一览: 1、青花瓷的颜色如何用水粉调配 2、“丹青水墨”图案的旗袍连衣裙,透出别样的韵味,你觉得怎么样? 3、有哪些明星穿旗袍让你惊艳? 4、青花瓷旗袍,凸显高雅气质,大家觉得怎么样? 青花瓷的颜色如何用水粉调配 花青加酞青蓝。国画颜料的调色技法:1、笔中调色法一笔中蘸二三种颜...
本文目录一览: 1、依旧少女的小陶虹,穿上旗袍究竟有多美? 2、秦岚新剧的哪款造型,再现了母仪天下的风范? 3、黑色旗袍搭什么外套? 4、黑色真丝旗袍配什么颜色边好? 5、黑色真丝绣花旗袍配什么鞋子和包包比较合适? 6、当王子文和吴谨言都穿黑色旗袍时,是怎样的感觉? 依旧少女的...
本文目录一览: 1、唐之彩红色礼服 搭配高筒鞋好看吗 2、诗妮娜的哪身装扮尽显东方女人味,比苏提达都有神韵? 3、汉服、唐装、旗袍中您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4、论述中国旗袍的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唐之彩红色礼服 搭配高筒鞋好看吗 问题太宽泛。礼服分类太多了,若是长摆礼服,穿靴子根...
本文目录一览: 1、旗袍的类型及特点 2、9岁小女孩在正式场合要穿什么? 3、夏天来了,手为什么蜕皮? 4、苏州旗袍 5、旗袍由什么材料制作 6、夏季有哪些旗袍穿着比较舒服的,感觉不热的,有吗? 旗袍的类型及特点 按场合分类旗袍一、日常穿着 二、婚嫁喜铺 三、宴会礼服 按工艺分...
本文目录一览: 1、旗袍和旗装的区别 2、旗袍是由清朝时旗装发展而来的,两者间有何区别? 3、满族旗装和旗袍有多大的区别 4、旗装的旗装与旗袍的区别 旗袍和旗装的区别 区别有三:一、旗装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旗袍开省收腰,尽情展现女性的体态和曲线。二、旗装内着长裤,开衩处只能看见绣花的...
本文目录一览: 1、把中国旗袍穿的特别美的戚薇,到底用了什么诀窍? 2、戚薇的中国旗袍装扮太美,除了她之外,还有哪些明星穿旗袍让你惊艳? 3、戚薇身穿龙纹包臀旗袍又美又飒,复古造型霸气侧漏,你喜欢吗? 4、戚薇旗袍和戚薇有关系吗 5、戚薇旗袍质量怎么样 6、身材瘦削的戚薇,穿上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