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旗袍对身材要求高。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在上个世纪20年代形成,旗袍在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也是最受欢迎的服装,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在当时都是基本穿着(zhuo)旗袍的。
2、民国以后,上海、北平等地的汉族女性在其基础上予以改良。1949年之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认为封资修象征大量毁坏。旗袍有两部同名电视剧,一部由邱心志,田海蓉主演,一部由周迅,柳云龙主演。作家雪静出版过名为《旗袍》的历史小说。
3、旗袍,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服装,其根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约2700年前)的深衣,一种连衣裳的形式。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服饰文化也迎来了变革。这一时期,传统的服饰等级制度被废除,为新型旗袍的诞生提供了土壤。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城市女性开始流行穿着“文明新装”。
4、民国初期——旗袍的悄然过渡。20世纪初,中国政治动荡不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剪辫易服,废除了封建的服饰等级制度,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出现提供了条件。革命期间,旗人的袍服一度沉寂。随着清朝的终结,旗女的长袍也消失了。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清朝的服饰成为历史。
民国服装有以下种类:传统汉服 民国时期的传统汉服仍然保留了古代的特点,如长袍、马褂等。这些服装在细节上有所调整,更加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求。例如,长袍逐渐演变为更加修身的设计,马褂则更加注重材质和细节装饰。中西结合的新装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民国时期出现了中西结合的新装。
民国时期女子服装种类繁多,包括旗袍、袄裙、文明新装以及西式服装等。首先,旗袍无疑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服装。它源于清代满族女性的传统服装,经过上海等地的改良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展现女性曲线美的时尚服饰。旗袍的纽扣通常是中式盘扣,这是其独特的文化符号。
民国时,官绅、富豪人家多穿长衫,迎宾、赴会或参加庆典大礼时外罩“马褂”。公务人员、教师,男的以穿长衫、中山装为主,少数穿西装,女的以穿旗袍或蓝色短衫配黑色褶裙为主。男学生穿黑色学生装,念初中的是黄色童子军装,高中是军训服装,女学生穿蓝衫黑裤。
在民国时期,女性的服装选择十分丰富,其中包括旗袍、袄裙、文明新装以及西式服装等。旗袍,作为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服装,其根源可追溯至清朝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在上海等地经过改良和发展后,旗袍逐渐演变成了能够展现女性曲线美的时尚服装。旗袍上的中式盘扣是其独具特色的的文化符号。
旗袍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体现着中华民放牧传统艺术、为国际上独树一帜的中国妇女代表服装。旗袍品种繁多,选购时应注意款式新奇,穿着后不仅优柔素雅、婀娜多姿,同时线条流畅、潇洒大方。 民国时期的旗袍文化属于社会历史转型期的文化现象。
旗袍的黄金年代与巅峰:20世纪30年代,旗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国女性的衣橱中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裁剪工艺愈发精致,胸省和腰省的引入,使旗袍贴合身体曲线,荷叶领、荷叶袖和双襟设计更是时尚与优雅的象征。下摆的长度随潮流起伏,“扫地旗袍”的出现,将性感烂闷与优雅完美融合。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
早期(1912年-1920年代):受到辫子文化和旗袍的影响,普遍保持传统的服饰风格。女性仍然普遍穿着旗袍,但在细节上有所改进,如增加了褶裥、襟线、云绸和较细的腰带等装饰。中期(1920年代-1930年代):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女性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抛弃了旗袍,开始穿着更为宽松的洋装。
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演变过程:辛亥革命后,旗袍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旗袍最初以马甲的形式出现,后改为有袖的式样,成为新式旗袍的雏形。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
百年旗袍发展历史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旗袍是什么年代出现的?旗袍是民国的国服,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行家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中国各地。
民国服饰的演变历史是怎样的 中西服饰结合的辜鸿铭剧照)最后是那部分受过外来文化影响,也杜绝封建社会习气却始终保留中华特色的穿着,这里就是最受人关注的大褂和旗袍,男的一身长袍大褂气宇轩昂,女的一身旗袍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