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绒旗袍说说(丝绒旗袍图片)

qipaousa3个月前Untitled1

本文目录一览:

说说古代,近代旗袍的发展变化(简单点)谢谢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着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青楼女子等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女与汉女的着装

作为女性着装的旗袍,与旗女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着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于他们的汉人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前身,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着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旗袍源流枣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京城四美”之一的白冰,如何穿的复古又优雅?

在美女如云的娱乐圈中有许多美貌与实力具存的女演员,却一直位居于二三线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具有超高的颜值却没有大火的女演员——白冰。她是一个十分低调的演员无绯闻零炒作,不管演什么角色都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特别是饰演《神话》中的玉漱肌肤冰肌如雪仙气飘飘她的相貌一出场就让人为之惊艳。

她不仅古装造型美貌动人就连现代装扮也很出众温婉的气质,曼妙动人的身姿与面容等让她不管穿什么类型的服饰都能够有独特的味道。白冰紧追时尚潮流甚至还引领了一波时尚趋势,将“内衣外穿”的美艳与高贵演绎的大气时髦。

将内衣穿在外面如今早已成为大胆时髦的新潮流,从T台火到了街头从明星小花到时尚博主都中了它的毒足见它的火爆程度。内搭多种颜色的网纱刺绣碎花裙雅致高贵,外搭一件饱和度高蓝色的气质小吊带看起来夸张老气的搭配却被白冰轻易驾驭使整体造型高贵优雅。

将头发半扎留着偏分刘海修饰脸型,化着精致的妆容很美丽动人,戴着夸张的圆圈耳饰美艳到极致。一套内衣外穿造型将白冰的美毫无保留地展露出来,有着“京城四美”称号的白冰美貌与气质不是说说而已。外搭着一件简单的黑色针织开衫袖口的刺绣很高贵典雅与内搭的裙子在设计上相匹配,裙摆露出一双诱人的美腿,身材与颜值都没得挑。

出席某活动的白冰一身造型堪称秋季教科书式的搭配,既能够凹造型又充满实用性,就算是日常出门也能够轻松驾驭。混搭风很潮流穿在她身上又飒又美,上身是一件蓝色丝绒紧身上衣绣着刺绣图案的点缀,不同的图案相交错很惊艳使整体造型有层次感丰富色彩搭配。在领口与袖口拼接着针织收紧布料,保暖又具有个性。

白冰的身材纤细有型高挑曼妙,紧身款式的上衣刚好突出她的好身材,小高领和长袖设计衬得她端庄得体落落大方。胸前的刺绣更是精致很吸睛,配上她犀利的眼神更加高级十分霸气,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她皮肤白皙水嫩。

下身搭配一条同色系阔腿裤在视觉上色彩格外协调,这种过于宽松的裤子简直是胖妹子的福音超级显瘦还很洋气。将上衣的衣摆塞进裤子里营造出腰线,腰间的白色腰带垂落下来能够拉长所穿者的身材比例还能够突出白冰纤细的蚂蚁腰。拖地款式的裤子将双脚藏起来更加显高,从侧面看仿佛腰以下全是腿的即视感。

简约的造型并没有可以凹动作,也没佩戴任何夸张的配饰与时髦花哨的设计,将头扎起高马尾额前留着琐碎的刘海修饰脸型,露出精致漂亮的五官显得她整个人都格外的高级美丽动人。越简单的服饰越能够散发所穿者的魅力,英气十足。

一身复古风造型优雅时髦气场十足,一件多色拼接印花元素的打底衫胸前绣着老虎图案更显霸气与中国风古典韵味,小高领领口修饰颈部线条优美的天鹅颈让白冰看起来更加高挑动人。搭配一条蓝色高腰牛仔阔腿裤,尽显女性的优雅气质嘴角挂着的一抹甜美笑容绝美的容颜,强大的气场让人只可远观。

时尚大气的拼接图纹修身上衣搭配高腰宽松拼接牛仔阔腿裤,喇叭筒裤脚加拖地的设计除了显得双腿修长外更显霸气。整体造型沉稳大气优雅又高贵,上紧下松的搭配宽松形成强烈的对比,尽显她曼妙玲珑窈窕的身材。不知如此女神级别的演员为什么不火?

民国时期杂志有关地方风俗的,有哪些呢?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随着清王朝的倒台,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时代,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出现了不同的风貌,本文将从国人彼时的衣、食、住、行等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一时期的中国民俗大变迁,希望能对渴望了解那一时期的童鞋们有所帮助。

一、民国时期社会风俗变革的背景

1.外部因素

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

2.内部因素

(1)政治因素还在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就认识到社会习俗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认识到改良社会习俗政治进步中的作用,所以他们得出一种共识,那就是改良风俗必须成为社会全面变革而一部分,必须把政治改革和移风易俗结合起来。有的把改革发饰、服饰习俗作为推翻清王朝的组成部分,这样就强调了风俗改良的政治意义。这种将移风易俗政治化的思路和做法,在民国时期得到继承和发展。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为了尽快革除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种种弊端,造成有利于资产阶级统治的新社会风气,将改良风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革命党人亦视移风易俗为一项政治事务。民国时期,蒋介石就曾发起过“新生活运动”,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从改造国民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做起。

(2)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资产阶级渴望按照自己的阶级意识改造中国,要以资产阶级精神改造人们的生活,建立起新的社会生活秩序。

(3)文化因素戊戌变法时期,康梁维新派就提出“戒缠足,兴女学”的进步口号,并成立“无足会”“戒缠、足会”“戒鸦片烟会”等改良风俗的团体。以及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等新思潮都为民国风、俗的变迁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革的成果

1.服饰的变化

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新的中国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

(1)女子服装出现了日益华丽和普及旗袍的趋向

1840年,鸦片战争后,社会风气日渐开化,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和发展,人民的穿衣观念开始变化,越来越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上海开通商埠最早,得风气之先。北京和南京等地“妇女衣服,好时髦者,每追踪与上海式样。”随着清朝末年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兴起,一些知识分子把服饰变革与女子解放联系起来,认为传统服饰是束缚妇女的枷锁,并且主张予以改革。民国初期的女子着装,一般是上衣下裙。同时,由于大批留日学生返国,东洋女装备受青睐,青年妇女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裙上不施绣纹,衣衫也比较朴素,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很少用。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女作家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述:民国建立,“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景象,时装上也显示出空前的天真、轻松、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上层阶级的妇女出门系裙,在家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膝为止,裤与袜的交界处偶然也大胆地暴露了膝盖,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下垂下挑拨性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衣下裙的“文明装束”在新式学堂中开始流行。到了“五四”时期,白衣黑裙已成为女学生的典型装束。旗袍是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服饰。20世纪20年代旗袍在上海等城市流行,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盖脚。但是不久,旗袍的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30年代旗袍盛行全国,成为中国女性的标准服装。这一时期的旗袍出现各种流行样式。先是流行高领,后又流行低领,当低到无法再低时,干脆就穿起来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和旗袍的长度也变化不定,有时长,有时短。民间妇女、女工、女学生都穿它,达官显贵的小姐、太太们在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时穿的也是它。宋氏三姐妹一生钟爱于旗袍。宋庆龄尤为喜爱墨色丝绒旗袍,直至晚年仍时常穿它。

(2)男子服饰出现从长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渐过渡的变化趋势

1)长马褂

虽然经过了以西装为代表的新式服装的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仍然占据着半壁江山。褂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礼服,穿时加罩于袍服之外。马褂之制于康熙末年在全国普及,成为一种常服。长衫的形式在民国初年定型后就再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作大襟右衽式,长及脚踝上2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左右两侧下摆处,开有1尺左右长衩。民国仍然将长袍马褂作为国家礼服的一种,但是在穿着上抛弃了等级差别。故而革命者取其义,守旧者取其名,使长袍马褂在近代中国服饰舞台上仍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长袍马褂的忠实拥护者为以及守旧人士们,依然试图引导下一辈维护传统,最起码己身严守陈规穿着长袍马褂,却不知近代的服饰改革早就在青年和中老年之间划出了一条代沟。众多的青年,由于文化和知识水准的不断提高,眼界的不断开阔,纷纷跨过老一辈设下的界限,置传统与忠告于不顾,普遍追求新式服装,男穿西服女着裙装已是常见之事。

2)学生装

学生装是清末民初大批留学生带回国的。国内也大办新式学堂,操练新军,于是一种洋化的新式学生装出现了。学生装实际上也是一种西服,只是形制比较简便。一般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狭领,穿时用纽扣挂紧。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缀一只暗袋,左侧胸前还缀有一只明袋。20世纪80年代,随着《霍元甲》和《陈真》的走红,学生装也因为主人公的穿着而深受人们喜爱。

3)西装

这种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装则有并驾齐驱,甚至有后来居上的趋势。初期,在传统观念和思想侵染之下,当时能够接受西服的人毕竟还是少数。不少人还是很看不惯的。1936年,林语堂在《宇宙风》杂志上发表了《论西装》一文。其中说:“满口洋文,中文说不通的人必着西装,或是外国骗的洋博士,羽毛未丰,念了两三本文学批评,到处横冲直撞,谈文学,盯女人者,亦必着西装”,“洋行职员,青年会服务员两崽为一类,再一类便是月薪百元的书记,未得差事的留学生,不得志的小政客,华侨子弟,党部青年,寓公子侄,暴富商贾及剃头师傅等又为一类”。反清的革命志士多是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他们多数穿学生装和西装,因此西装当时往往被视为革命党人的标志。民初许多政要如章宗祥、陆徽祥、周自齐、曹汝霖都穿起来西装,在北京中央公园游公园。

4)中山装

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导的中山装是在学生装和企领文装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一种服装。最早的中山装作关闭式八字形领口,装袖,前门襟上有九粒纽扣,后背有中缝,腰际有阔带式横襟,衣服的上下左右各缀有一贴袋,上端加有戴盖,下面的袋子裁制成可以随放进物品多少而涨缩的琴袋式样。中山装的款式后来在领子、袋盖、纽扣及袖口等部分都有变化,制作工艺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所改进。由于敬仰孙中山先生的政治威望,政府官员、文化人士等纷纷仿一时成为民国时期的风尚,中山装成为民国时期三大男装款式之一。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可见中山装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中山装与欧美及东亚各国西服的最明显区别在于他的立领是关闭式的,而具有了中国民族含蓄内敛的特色。直到今天,中山装仍然作为代表中华民族气魄的一种服装,流行在人民的生活中。

2.民国饮食

民国时期饮食有以下几个特点:保留了一部分优秀的传统中国饮食文化。先来说说孔府宴,孔府宴礼节周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孔府宴分两等,第一等又称满汉全席,是给给皇帝和钦差大臣的。一套宴席的餐具有404件,每件餐具分两套,全席一共要上196道菜。十个人需要整整吃四天才能将这些菜品尝完。第二等孔府宴相较第一等没有那么奢侈,是针对宾客和当时游客的宴席。另一种传统宴席是谭家菜,也是一种久负盛名,保存完整的贵族菜肴。辛亥革命后,外来饮食文化也传入了中国,西餐开始在中国日益流行,请吃西餐已经成为买办、商人与洋人、客商交往的手段。在北京,“向日请客,大都同丰堂,会贤堂,皆中式菜馆。今则必六国饭店、德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1924的北京,西餐馆有4家,到了1920年发展为了12家。在东北地区,犹豫时代发展和地域时间局限,饮食品种较为单一,饮食结构比较单一。但由于大批俄国人的进入,西方饮食文化随之出现。在天津、重庆、广州、长春、沈阳以至一些中小城镇,也有了一些西餐馆。糕点店逐渐取代了饽饽铺、茶食店的称号,糕点品种日趋丰富。各大食品公司也开始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例如上海冠生园在《大公报》上连续登载广告,雀巢公司也为其麦精粉做广告。

拍婚纱照有什么注意事项?

完美的婚纱照是每一对新人都希望拥有的,因此所有的新人都会十分重视,但是都是第一次拍摄婚纱照,拍摄婚纱照要注意什么呢?

1、 皮肤保养和身体护理:为了避免让自己第二天醒来不会感到皮肤紧绷或者油光满面,因此,在拍摄婚纱照的前几天就要注意自己的皮肤护理,在准备拍婚纱照的前几天记得做个面膜补补水。

此外还要注意修剪手指甲、脚指甲,新郎要刮干净胡子(留胡子的除外)。如果有一些皮肤敏感的新人,在化妆之前及时向化妆师说明,以便根据需要调整化妆品的使用。提前修理头发,新娘或者新郎提前一周修剪头发,提前一天新娘修剪腋下毛发…

2、 提前挑选服装:婚纱摄影先要选好拍婚纱照的服装,如果有不合适的还可以提前修整好,不然等到当天就来不及了。根据新人两人的喜好选择合适的婚纱服装,是想要时尚的,还是复古的,中式秀禾服、龙凤褂,或者是旗袍,提前选定好有备无患。

3、 配饰和道具:像手饰、头饰、领带等配饰的道具,事先要了解婚纱摄影公司是否提供,如果需要不提供,那么自己要准备好。新娘自备胸贴,准备没有肩带的胸衣。新郎应该穿黑皮鞋、白衬衫。提前依照选好的礼服,新郎应准备哪些颜色的衬衫、领带。如果新郎有自己比较合体的西装,一定要记得带上。

4、 整理好自己的情绪,拍摄婚纱照,更多的是拍摄新郎和新娘的情绪,所以拍摄双方需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情。

别家都是老大衣服留给老小穿,她家却相反,女孩就该穿弟弟剩的,你怎么看?

1

李子衿突然打电话给我:“小娟,你今天有事吗,我想约你聊聊?”我楞了下。李子衿不是那种随便约人的人,我和她几十年的同学加闺蜜,记忆中,都是我主动。这一次,虽然我还有事,但是我还是立马答应了她,约在她家附近的咖啡店。

半小时后,我已经到了咖啡店。记得上一次和子衿在这家咖啡店,还是五年前,咖啡店刚开张,打折去的,没想到,五年了,咖啡店还在营业。

店里人不多,光线有点昏暗。我找了个靠窗的位子,坐在那儿可以看到子衿进来。不一会儿,子衿来了,她还是和五年前一样,短发,穿着一件黑色的棉外套,款式老旧,挎着个帆布包。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那儿的家政工,可她却是局里独当一面的高级工程师。

她坐下,好像走得急了,端起我点的卡布基诺猛喝了一大口,然后微皱着眉头说:"你怎么又点咖啡。”

"咖啡馆,难道喝茶。”我笑着说:“你这身衣服,我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这喝咖啡,也是这件,那些找李工签字的员工会不会把你当成保洁阿姨?”

“我穿着舒坦,局里的人都知道我了,这样也好,用不着刻意去改变。记得有段时间我们必须穿西装工作服,真不自在,还好现在自由了点。”她笑着说。

两人就这样找着话题,尬聊了一会,又陷入短暂的沉默,还是我来挑破这张纸。我问道:“你妈妈好吗?还在福利院?”

果然,子衿有点不知所措,很快,她又猛喝一口咖啡,一字一句地说:“我把我妈接回家了,她福利院呆不下去。”

打开了话匣子的子衿接着说下去:“小娟,你知道的,我爸去世后,我妈就一直闹,闹得福利院天天打电话给我。我给她换了单人房,她说一个人住怕,可是谁也不愿和她住。就这样,闹了三个月,我只能把她接出来。”

“可是,她怎么不回自己家,她愿意和你住?”我知道子衿一向和她妈不合,她妈妈一直说儿子孝顺,要住儿子家的。

“她能去哪儿呢,她的房子早给儿子了,儿子把房卖了,她有地方去吗?”子衿说的儿子是她的亲弟弟李青衿,可是她对外很少提起,真的万不得已提起来,她也是说我妈的儿子,让人误以为,这个弟弟和她没有血缘关系。

我叹了口气,我知道,当初子衿的弟弟结婚的时候,她父母给儿子在开发区买了婚房。后来,她弟弟说,小孩要读书,又搬回父母家。因为弟弟一家搬了进来,她去得就慢慢地少了。

再后来,小孩上高中住校了,弟弟一家搬走了,不知道为啥?两老也同时就住到了福利院。也不过几年的光景,她爸就在福利院去世了,现在只剩下她妈妈一人了。

我看着子衿说:”这样也好,你妈也没地方去了,到你这儿也好,你妈见到我都说亏欠你的,人老了,言也善。“我劝着她。

“这我知道,小娟,我知道我妈也可怜,她最宠爱的儿子,却不管她,老了,一无所有,只能住到她最讨厌的人家里,我妈这样说的,她说最不想见到的就是我。”她停了一下,恨恨地说:“小娟,每次看到我妈在唠叨说自己命苦,说儿子不孝的时候,我为啥心里有痛快的感觉,我会想,原来你也有今天。然后,她说,要做啥事,要吃啥的时候,我会说,您老了不能做这事的,不能吃的,搬出一大套的科学说辞。其实,她这年龄了,没这讲究,但是我就喜欢看她失望的样子。”

子衿幽幽地看着我说:“小娟,我是不是很坏,不孝,你在潘老师这学九型人格,你帮我排解排解。”

2

芙蓉池巷小学是老学校,在我们小巷低矮的民房中,突兀而豪华了。一幢两层楼的教学楼,一条走廊连接着多功能大礼堂,红砖绿窗,树木成荫,特别宽敞。光操场就有两个,一个比较小,搭了两个水泥乒乓台,大一个的,有沙坑和双杠。

我们有红砖教学楼,这得益于大院的孩子。出了芙蓉池巷,拐过几个弯,到了健康路上,就是鼎鼎有名的外语学校了,据说最早还是科举的贡院。后来外语学校改成了普通中学叫向阳中学,但是家长们还是以孩子进入这学校为荣。向阳中学有自己的教工宿舍,就在芙蓉池巷的对面,小学的边上。教工宿舍有好几幢二层楼的洋房组成,围墙围着,还有传达室,我们称之为大院。那儿的孩子就是大院孩子,区别于我们小巷的孩子。

大院的孩子很牛,不光是因为他们学习好,穿得干净,而是我们的教学楼据说就是向阳中学赠送的。以前的教学楼是低矮的平房,也就是现在的大礼堂这儿。

大院的孩子进来都是班干部,他们看不起我们小巷的孩子。小巷的孩子人多,看不起大院的孩子斯斯文文的样子,和外班的人打架骂架都派不上用场,只会哭。两个地方的孩子互相鄙视,但是我们有共同鄙视的对象就是李子衿。

李子衿是我的同桌,她是大院子女,她爸还是学校的高级教师。大伙儿不叫她名字,叫她烂苹果。那是因为,冬天她的手上长满了冻疮,红红的,裂着一道一道的口,就像发紫的苹果。我知道,在冬天,她要洗全家的衣服,她的衣服袖口又短,在冷水里泡的。

那时候的小学是二部制教学,所谓二部制,就是一个教室两个班用,上下午轮流上课,不在学校上课的时候,就在学习小组学习。课外学习组都是按住处分组,大院的子女一共11人,分成两组,5人一组。李子衿两个组都不要她。这样,老师给我们分完学习小组,只有李子衿没有去向。老师看着我们说:“李子衿,那个组要她,组长说下。”

我看着我边上的李子衿,低下头,脸涨得通红,就站起来说:“老师,李子衿就到我们组,她和我们近。”

我当时是组长,我们组还有一对双胞胎虎儿兄弟。为此,我被虎儿兄弟数落,差点要被他们罢免组长,幸亏我和他们说:“李子衿作业做得快,你们可以抄她作业。”

说来奇怪,李子衿家里条件也不算差。她爸是中学老师,她妈妈是营业员,那时营业员可吃香呢,能买到很多紧俏货。她只有一个弟弟,比她小两岁。

我们都知道,她不被父母待见。我们那时候,都是老大穿新衣,老二穿旧衣。李子衿穿的都是弟弟的旧衣服,衣服太小了,袖子上和裤脚上都被接上了一大截。这接上了一大截的针线活,也做得不咋样,是用不同色的布拼起来的,针脚又粗,松松夸夸的,就如衣袖上套了个麻插袋。班里的男生就笑她是乞丐服。

有次,在学习小组做完作业,我整理好本子,准备去学校交作业。大虎就故意扯了下她的袖子,接上去的一截袖子一下拉了下来,哐当哐当的挂在袖口上。虎儿兄弟,拍着手笑着说:“烂苹果穿乞丐服,越穿越烂。”

子衿噙着泪,不敢吱声。我骂了他们几句,安慰她:“没关系,我让我妈帮你缝下。”我只是轻轻地一句话,没想到子衿却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从来没见过子衿哭,不管同学们怎么骂她,她总是无所谓的笑嘻嘻的样子,连老师都说她:“李子衿,真是个木头。”

她哭得我不知所措,连虎儿兄弟忙不迭地递上小人书,讨好地说:“李子衿,你拿去看,随便什么时候还都没关系,我们以后再不叫你烂苹果了。”

我蹬了他们一眼说:“你们去学校交作业,我带李子衿让我妈去缝袖口。”

我妈看着李子衿的袖子说:“这是谁缝的,接的袖口长短不一样,颜色都不一样。”我妈找了两块布,给她缝上。后来,她还感慨地和我说:“都说知识分子不会干活,你看你同学妈妈,做得针线活,真看不上眼。”

我没反驳她,心想:“她妈才不会帮她缝呢,这是子衿自己缝的,但她到底做不好。”

六一节的时候,学校组织合唱团,全班都参加,要求白衬衣蓝裤子。我妈万分舍不得,也给我做了新衬衣。在演出的那天,子衿穿着她弟弟的白衬衣,裹在她身上紧紧的,下摆在肚脐眼上。老师皱着眉头,把她和我换了位子,这样前面的女生刚好挡住她。再后来,合唱没有她的份了。

六一过后的一天,子衿没来上学。我心里有点不安。前一天,她在看着地图说山东好远。她父母都是山东人,可她从来没去过。我问她弟弟:“你姐怎么没来上学?”

她弟弟说:“不知道,昨天我姐没在家,我妈还生气呢,没人洗碗了。”

放学了,我和我妈说了这事。我妈说:“还是有文化的人,也会重男轻女。”

第二天,子衿来上学。我非常高兴,问她去哪儿了?她说:“我也不知道去哪儿,在外面呆了一天,也没东西吃,后来就回家了。这次,我爸妈没打我,还让我上桌了。”

“上桌?”我不解地看着她。

“哦,我妈说,老家的规矩,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等他们吃完,我再吃。”子衿轻描淡写地说。

我看着她,突然觉得我好幸福。我家虽然穷,可是父母都疼我们,哥姐都让着我。我看着她瘦胳膊瘦腿,穿着不合身的衣服,把手中的黄瓜给了她半根。

那天以后,子衿有了自己的白衬衣,虽然大了很多。她妈妈说学校活动多,要穿到小学毕业。子衿把袖口和下摆缝了起来,她现在的手艺好多了,看上去也有点像模像样。她穿得也像样了,又经常和我在一起,大家也就接受了她。

有天,班级去人民电影院看电影《白毛女》,大家都很兴奋。我和子衿坐在一起。电影放到喜儿逃出黄世仁家,有一大段的独舞,我们看不懂芭蕾舞,只是觉得这段舞蹈太长,太揪心了。有同学在小声说:“喜儿快逃,家丁要追上来了。”

我旁边的子衿突然大声说:“喜儿要逃离家,当然很难受,你离开你妈,不难过?”一向低眉顺眼的子衿说出这话,我惊讶地看着她,有同学还想和她争辩,被班长大声地制止了。

散场的时候,我看到子衿脸红红的,眼睛还有泪花,很投入,何必呢?这电影我们看了好多遍了,都快背出来了。她让我从河边走回去,她不想马上回家。

我们走了好长一段路,她都不说话。到了太平桥下,我看到了爆米花的黄豆豆,他给了我一把爆米花。我们两个人吃着。子衿自言自语地说:“我觉得我妈还是疼我的。”

“当然,那个妈不疼孩子,不过疼的程度不一样,红楼梦上不是说,那个当妈的不偏心。”我没心没肺地说:“我妈也喜欢我哥,可是我哥对我们很好。”

3

上初中了,我们都直升到了向阳中学。小学同学分在各个班级。子衿和我分开了,虎儿兄弟中的大虎和我同一班,总算有熟悉的同学在一起。

因为子衿的缘故,她带我去向阳中学玩过。我常常惊叹于操场的宽敞,黄墙红瓦的古色古香,还有写满历史的树林,每一株都比我的年纪要大。我好奇地看着树枝上有不同颜色涂满的符号,不停地猜测着意思。我多少次张望过的实验室,图书馆,健身房都没开放,只能继续在门口张望。

子衿的爸爸李老师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我以前也见过他,一直很怕他。现在觉得他是个很可亲的老师,虽然很严肃。他的课讲得极好,即使最调皮的学生也不敢在课堂上捣乱,因为如果捣乱,下课的时候会被同学群骂的。李老师觉得课本上的内容太简单了,他油印了课外阅读小册子给我们,也因为这份课外学习小册子,李老师只教了我们一年,就调到市教委去了。

虽然我和子衿不在一个班,但我们都是鲁迅文学兴趣小组的成员,指导老师就是李老师。我们兴趣小组的时候经常在一起。子衿个儿长高了很多,也长开了,变好看了。她不穿弟弟的衣服了,现在穿的是她妈妈的衣服改做的。虽然这些衣服很成熟,不适合我们中学生,可是衣服的质地不错,反而有点洋气。

子衿的学习成绩很好,每次的学习竞赛她都在前十名。她一点都不偏课。其中考试后,年级前十名的同学名单会贴在学校的墙报上,每门课都有李子衿。

我们挤在一起看成绩,小学班长也是大院子女,看到我,羡慕地说:“小娟,李子衿小学的时候也不起眼,怎么现在一下这么好了,真是丑小鸭成白天鹅了。”

我笑着说:“我们小学的时候,也没考试,就是写写大字报当成绩,我和李子衿是同桌,我知道她一直很好。”

在鲁迅文学小组,我写过一篇作文叫“我的同学李子衿”,这篇作文被老师选送到了少年报,也是我第一次发表的作品。

我在作文里写到:“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当别人问他复习多少时间,他们往往会说,我从不复习,显示其天赋。李子衿常常和我说,她每天复习到11点多,如果一个题目弄不懂,她会做到12点钟。这就是她的真实可爱之处。"

中考成绩出来,李子衿果然考了第一名。我们那时候和现在不一样,第一批填写的是初中中专学校,然后再是高中。我的成绩不怎么好,就选了直升高中。

李子衿也说上高中,而且我们上高中,可以直接进快班。据说,她的妈妈在最后一刻,把她的志愿改了,交了上去,她报的是邮电学校。

班主任老师惜才,找到她家,对她爸爸说:"李老师,李子衿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聪敏的一个,她不是能不能考上一本的问题,她是上浙大的料,不读高中太可惜。当然邮电学校确实是好学校,能考上的也就她一个。”

李老师笑着说:“子衿能这么好,也是老师教导得好,非常感谢老师。现在上大学要全国分配,女孩子总舍不得让她到外面去。至于上浙大的聊,我家小子李青衿,让老师费心了。”

班主然无奈地走了,的确,上中专,进邮局,确实是女生梦寐以求的事情。大多家长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子衿中专毕业就分到邮局,做发电报工作。20出头的她长得亭亭玉立,又有一份好工作,说媒的人踏破门槛。子衿的妈妈是个会来事的人,她把介绍的对象精心选择,挑选了五个比较满意的人,有本人条件好的,如医生,重工企业的,也有家庭背景好的,其中她最满意的是商业局长的儿子,可是这五个人,子衿一个也不喜欢。

子衿妈非常生气,本来子衿上中专后,母女间关系已经缓和了,她妈妈再也不骂她了,而且她也可以上桌吃饭。这一则是子衿住校的,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二来,子衿上的邮电学校有生活费,她几乎不用化家里的钱。

这一次,子衿妈恼怒地说:“你这也看不上,那也看不上,你到底要找个啥样的人,有本事,你给我领个进来看看。”

子衿果然给领个小伙子进来,是她的同事,邮递员陈刚,比她大六岁,因为风里来雨里去的送信,看上去要比子衿老十岁。

子衿妈好不容易克制自己没有骂出声,她转身进了房间。子衿爸爸李老师客客气气地把陈刚送出门。陈刚刚出门,子衿妈就大声骂道:“你这个赔钱货,以为你要找个什么样的人,就挑了个做邮差的,老得来可以做你爸了。”

子衿说:“我就喜欢他,他人好,他是我们局里的先进,市劳模。”

子衿妈说:“全国劳模也不行,我就不认,再说大你六岁,你不知道有六冲吗?”

这一次子衿再也不听她妈妈了,她大声地说:“我已经拿了户口本,去登记了。”

“你们登记了,老李,老李。”子衿妈尖声地叫着:“我不是让你把户口本藏好,你怎么让她偷了。”

李老师吓得跑到屋外,一面嘟嚷着:“户口本不是你藏在樟木箱里,怎么是我的事呢。”

其实那时候子衿还没有拿到户口本。她爸爸的暗示让她拿到了户口本去登记结婚。

我问她:“为啥这早结婚?”

她说:“陈刚说,我们可以三年不要孩子,结婚后我去读大学,局里办了职工大学。”

子衿的妈妈发下狠话:“我不出嫁妆,也不参加婚礼,家里人都不许去。”在那时候,女儿出嫁,没有嫁妆,父母也不参加婚礼,在婆家是很没面子的,好像私奔一样。

子衿眼泪汪汪地和我说:“我想旅行结婚算了,不办酒席了,可是陈刚说,他是儿子,又是老大,他爸妈就盼着这天,再说不办酒席,以前送出去的礼怎么能要回来。他结婚迟,少说也有好几千。”

我劝慰她:“还是听婆家的,办个酒席,你是嫁过去的,将来墙门里住着,要被人笑话的。嫁妆的事情,大家想办法凑下。”

子衿的工资都是交给她妈妈的,好在还有夜班津贴和奖金,她爸又私下给了她钱。我们几个小姐妹又凑了点作为随礼,好歹也凑齐了四床被子,四件套等等必需品,陈刚家又连夜运来了缝纫机,自行车大件。

婚礼的前一天,我们把嫁妆分散成4辆三轮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陈刚家在河坊街那儿,从庆春路踏到湖滨,就这样绕西湖一圈,再送到新房。

陈刚的父母和他的妹妹还有墙门里的小孩子在门口等着我们,嫁妆一到,就忙着分糖给我们,让我们到屋里坐。房子不大,我们只能站着。

我们把嫁妆发到新房里,看得出这是陈刚家最大的有窗户的房间,应该以前是他父母住的。这次他父母让出来,住在小房间,他的妹妹住在阁楼上。

陈刚的父母不大会说话,从满脸的笑容中看得出他们对这个媳妇非常满意,确实,按照世俗的观点来看,子衿是下嫁了。

婚礼的这天,我上午陪子衿去做头发,她忧心地和我说:“我爸带我弟弟过来,大院里的老师也会来,我妈还是不肯来,我怎么说说。”

我说:“你是新娘子了,忙着呢,这事情,你爸会去说的,你妈是经理,你爸会说她出差去了,大家都知道她忙。你就安心做你的漂亮新娘子,再说,新娘子这天,不能发愁,要不愁一辈子呢,我妈说的。”

在婚礼刚开始,两个新人和双方家长都上台的时候,子衿的妈妈突然赶到了现场。她打扮得很精致,穿着只有电影里才看见的改良式丝绒旗袍,烫着长波浪头发,可以和女儿媲美。

她礼貌地向亲家致歉,说,今天下面门店有事,非让她去处理,所以来迟了。然后,作为新娘家长,她感谢亲家,感谢来宾等等。她的话简单而得体,连司仪都连连夸说:“新娘家风真好。”

后来,子衿和我说:“我妈来参加我的婚礼,我这辈子都会感激我妈,我觉得以前的事情显得我太小气了。我妈疼儿子也是应该的,他是我弟弟,怎么能和弟弟吃醋呢。”

陈刚并没有像他承诺的那样,三年不要孩子,让子衿读完大学。子衿婚后就马上怀孕了,可是她还是没放弃读书,挺着大肚子参加考试。她考试的照片,被记者拍摄,上了本地报纸。

也真因为这张照片,子衿成了局里的名人,单位里很照顾她,各种学习培训都有她份,她读书出来评上了工程师,几年后又成了局里最年轻的高工,那是后话。

子衿生了儿子,她妈妈知道子衿生了儿子后,送了催生包过去。我妈和我说:“子衿妈妈,来找我做催生包,哪有外孙都出肚子了,再送过去了,说说是文化人,做法就是不一样。”

我笑着说:”妈,你那老派了,啥时候送都一样的,毛头儿衣服被褥的,不是刚好用,就你们穷讲究。“其实,我不想说,子衿妈压根儿没做准备,只是生了外孙,心欢喜。

那些年,子衿在事业上发展得很好,她是局里最年轻的高工,荣誉也接踵而至,分到了单位的人才房,两居室。

陈刚就包揽了家务活,不但把儿子养得壮壮的,子衿也越发的好看了。

子衿的儿子陈李子(名字是外公取的)倒生得聪明伶俐,深讨外公外婆的喜爱。李老师舍得给外孙花钱,小时候儿童读物,智力玩具不少,堆满了他的房间。

读小学的时候,外公就送了他一台电脑,那时候家用电脑可是稀罕物。李老师对子衿说:“李子这孩子就是读书的料,你们好好培养,将来要上浙大,我们家也有正儿八经的大学生了。”

子衿笑着说:“爸,我还是研究生呢。”

李老师说:“你那是在职研究生,不算的”

子衿反驳说:“爸,当初给我考大学,我也能上浙大,我们那届前30的都能上浙大吗,我可是前十呢。”

李老师的眼一下黯淡下来,他转过脸去。子衿有点后悔自己说的话,就转移话题:“爸,子子可是您的超级粉丝,我说的话都不听,说要问问外公的。”

子衿把咖啡都喝完,我让服务员续杯。她继续说:“你知道我爸妈的房子怎么会没的吗?”(小说名:《有个女孩名叫子衿》,作者:白条鱼。来自:每天读点故事,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文章

丝绒旗袍说说(丝绒旗袍说说怎么发)

丝绒旗袍说说(丝绒旗袍说说怎么发)

本文目录一览: 1、民国时期杂志有关地方风俗的,有哪些呢? 2、说说古代,近代旗袍的发展变化(简单点)谢谢 3、步入四十岁的中年妇女,不适宜穿哪些衣服? 4、拍婚纱照有什么注意事项?...

丝绒旗袍说说(旗袍的魅力所在的说说)

丝绒旗袍说说(旗袍的魅力所在的说说)

本文目录一览: 1、描写民国时期,女生衣着和北洋军阀的句子 2、旗袍汉服潮牌换不停,景甜这朵富贵花终于在《司藤》大开特开 3、说说古代,近代旗袍的发展变化(简单点)谢谢 4、形容头发脸蛋的...

丝绒旗袍说说(丝绒旗袍爱玩玩呀)

丝绒旗袍说说(丝绒旗袍爱玩玩呀)

本文目录一览: 1、描写民国时期,女生衣着和北洋军阀的句子 2、我要一个形容古代女子服装的句子,字数越多越好 3、“京城四美”之一的白冰,如何穿的复古又优雅? 4、说说古代,近代旗袍的发展...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