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男性不穿纱丽啊,只有印度女性才穿的!
纱丽之于印度女性,是印度女性心中舍弃不了的一种情结。就像旗袍之中国女性、奥黛之于越南女性、和服之于日本女性。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创造力诠释着他们对于生活、审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
有人说“如果泰戈尔的诗里有最高超的理想主义,那么纱丽里就有女人最美丽的情怀”,委实如此。只不过上述的国家不及印度传统烙印之深,所以穿旗袍、奥黛、和服一般于特殊场合,不像印度人普遍。
在西式服装广为流行的今天,巴基斯坦的新式女性不可避免出现上着T恤、下穿牛仔裤的风潮,但这并未能撼动纱丽的主流地位,已婚女性是纱丽的最大拥趸,未婚的上班族女性则出于简捷,习惯穿着旁遮比。
但纱丽的地位在印度女性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纱丽是印度妇女最爱穿的一种服装,它在印度女性心目中的地位,有点像过去中国妇女喜欢穿的旗袍。它庄重、雅致、大方、美丽,常被穿着出现在正规场合,实际上是印度的一种国服。
有人甚至著文说,“如果泰戈尔的诗里有最高超的理想主义,那么纱丽里就有女人最美丽的情怀”。我还没有看见过有谁这样赞美过一种服装。不过,你看看著名服饰文化专家华梅画的一幅“丽纱”画,就知道上述的形容并不算是夸张之词。
印度女性对纱丽款式的追求,多少年代以来都没有多少变化,始终都是一块完整的四五米长的布或丝绸,而且始终是不用针缝只要别针别,所不同的是对丝绸质地的追求提高了。中国丝绸是印度妇女的最爱。当我从电影里看到,那些漂亮的印度女性,穿着别有风韵的纱丽,妖娆摇曳,款款而行之时,我眼前首先跃现的一个具象,便是中国丝绸。
去这网络看看你会了解更多~
称为裹裙(dhoti)和搭帕(dupatta)。
男性的裹裙覆盖了从腰部到小腿或小腿根部的裹裙,用一根腰带在前面打结固定,有钱有地位的男性腰带在两端结成球形,并饰以精致的刺绣。除了裹裙和腰带外,第三件装束是长长的棉质搭帕,贵族一般把搭帕的两头分别搭在肩上,让中间垂下遮住胸脯或者把搭帕的一头搭在肩上,也可以披在后背再用手腕抬住。
但是对苦力和手工艺者来说,搭帕更适合扎在头上挡住阳光或者是捆在腰上方便工作,或者是作为擦汗的毛巾。
同时,女性的裹裙穿法跟男性不同,裹裙从最开始的不透明后来变得越来越透明了。 女性的裹裙由短小的布条缠成,另一块布固定在正面腰带中间再穿过两腿之间并固定在背后的腰带上。比较长的裹裙遮住了膝盖,还有一种穿法是紧紧的把布条裹住臀部做成筒裙。
贵族妇女的搭帕是用薄布做成并装饰了边缘搭在头上。同时她们的腰带跟男式相似,有时还会在腰带一端系上装饰性的手帕。底层人群仅仅能穿着粗糙的布裹裙和头巾,跟现代印度底层人群的穿着是一样的。
扩展资料
印度服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纱丽(SARI),纱丽并不是裙子,而是一块尺寸约为5米乘1米5的大布料。先穿上衬裙(PETTICOAT)和长度刚刚盖住胸部的打底小衬衫(CHOLI),然后用一种特殊的方法层层叠叠的把那块大布料巧妙的裹在身上,再把关键部位用别针固定,就是我们平时看到的纱丽了样子了。
从面料来讲,南部的女性偏爱丝绸和棉布的,北部的多为雪纺。因为南部是丝绸产区,相对便宜,而婚礼等大型活动所用的纱丽丝绸就很昂贵了。根据地区的不同,纱丽也有很多穿法,腹部褶皱的数量,后面那一段是搭着还是盖在头上或掖在腰间,都有不同。
通常来讲,纱丽是已婚女性的专利,未婚的女性多穿的是一种叫做“旁遮普服”的套装,旁遮普服最早是印度北部旁遮普省锡克教女性们的服饰,所以由此得名,后来因为好看又方便,便传遍了印度全境,成为一种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服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印度民族服
旗袍的起源:旗袍,最初即“旗人之袍”。说起它的来历,有这么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清朝入关,满人一统天下,旗人的服饰传入中原。一个叫黑妞的满族渔女,皮肤虽黑但很有光泽,人长得很俊俏,身材又好,被誉为“黑里俏”。她为了方便打鱼,就把原本的大套“一统江山”裙,剪裁成窄小的扣裙便装。后来,这个黑妞被选入皇宫,封为“黑娘娘”。旗袍就是由此流传开来的。最早清朝满族女子的旗袍,有单、夹、衬绒和丝棉袍之分。其特点是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到了清朝后期,“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慈禧太后有一张照片:扮成观世音菩萨的样子,旁边李莲英太监扮成童子。这张照片里面慈禧太后穿了一件旗袍,镶滚嵌烫绣贴盘钉样样俱全,可以说是集旗袍工艺之大成。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梏。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加上西洋文化的影响。旗袍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三十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响,衣长缩短,袖口相应缩小,比以前更合身了。到了三十年代中期,旗袍盛行,衣长加长,两边叉开升高,腰身紧绷,显示女性的曲线美。四十年代,旗袍式样趋向于缩短衣长,减低领高,袖长短至肩下2-3寸,甚至没有袖子,外形如流线型。上海女人将旗袍演绎得千姿百态,楚楚动人。
旗袍的鼎盛:二十年代末,宋庆龄穿着碎花型的棉袍出现在阅兵观礼台上,而上海广告画上的女子,也开始了连身旗袍的妙曼风姿。于是,名媛名太纷纷效仿,开始穿着旗袍出入社交场合。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将西式服装的贴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宽松旗袍上,于是旗袍有了曲线,开始细沿主人的身材,细抚主人的芳心了。到了三十年代,旗袍有了衣缘上的细细花边,也有了开叉。也盛行过开叉开到几近臀下,那已有微含挑逗之意了。想想,如果你看见了阮玲玉、周璇那一干三十年代的女子,从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里袅袅走来,沧桑而风情,会让你看到什么?那必是如柳的体态,旗袍的细致,还带着十里洋场特有的奢糜繁荣和高傲不可亲近的气息。将旗袍穿出这样风韵无限的,莫过于上海女人了。那一抹江南的雅致,那一缕上海的精巧,那一丝繁荣下的世故聪慧,将女人的风姿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于一体。张曼玉主演的《花样年华》,其时代背景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密密实实地包裹着,在美艳之下紧箍着情感,耐人寻味。这部电影一放之后,骤然兴起了一阵旗袍热,很多很多女子为此重新想穿旗袍了。但上海的名媛名太毕竟是有身份的,是需要端庄的,于是开叉又回归到膝盖处,袍身长及地面,行步间微露皮鞋的尖头和细高跟,于是那种妖娆那种微含的性感尽现其中。再后来,由于时局的不稳,再没了那种如风扶细柳的心情心境,于是旗袍的摆线又上提。而宽袍大袖,也不再适合要做事的女人,于是衣袖也变得纤细合体。旗袍变得贴身精炼,而女人们,成熟的体态和优雅而不失干练的风度,也写在了旗袍上。
沙瓦-卡米兹(salwar-kameez)也是一种常见的妇女服装。沙瓦有些像睡衣裤,用一串针脚在腰部缝紧,越往下越细,直到脚踝。卡米兹穿在沙瓦的外面,是一个长外套,好象一件长衬衫,最常见的款式是袖长到手腕,两旁开衩,旗袍领,扣子在前面。有些妇女穿一种紧身式的沙瓦,叫做楚丽达(churidar),更加突出了膝盖和脚踝。
印度的传统服饰叫沙丽。买来的时候是一块五米长的布,把其中的一米剪下来,做了一件穿在上身的短衣和裙子,把剩下的四米裹在身上就变成裙子。但是她穿的过程当中是非常麻烦的,如果没有别人帮助自己去做还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在身上用一堆别针来给它固定住。看起来非常好看,就是特别难穿。而且穿的时候要非常认真,非常细心的去穿。
每一个褶皱也都要理好。把它穿好以后,衣服在身上是非常有层次感的。穿沙丽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过程,就是把上面的一层布塞到下面裙子里面去。一件衣服认认真真的穿,大概需要十几分钟,还是熟练的人穿。印度传统服饰端庄大方。印度婚礼时会给新娘穿一个传统服饰。印度姑娘穿着传统服饰跳舞,舞姿非常优美,配上可爱的容颜,别提有多迷人了。沙丽一般的组合是短上衣,加上衬裙,加上沙丽三件套。
还有一个叫楞哈,是有披巾的。常用做新娘当礼服穿,穿着的场面也比沙丽要稍微隆重一些。库尔塔是长的无领上衣,加上裤子,还有披巾。主要它上衣有开衩,两边开叉的款式,下面配的就是裤子。传统服饰并不是古代的服饰,只是因为,现代另外一种时装进入体系,以后把他们这些服饰就称为传统。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把传统服饰认为是古代的衣服,传统服饰就是个相对概念,是从现代开始早期的一些贴近民族或者贴近国家的服饰,传统服饰在受到文化冲击以后,在做工,手法,设计等方面都有改变形成了现在的潮流和时尚。现在很多小作坊或者原创设计师做的传统服饰还是非常好看的,现代人也在追着复古的潮流。
本文目录一览: 1、印度传统服饰除了沙丽还有一个叫什么 2、旗袍的起源是怎样的? 3、印度妇女穿的“纱丽”什么样? 4、我想知道,印度人穿的服装叫什么?如图 5、传统服饰中,中国有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