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旗袍的西施,肯定穿越了。剧情倒是很像《玲珑女》哦。
剧情: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中国江南地区一个制扇名镇。镇里出产的团扇扇面上的美人,都是依照真人的容貌绘成。小镇每隔三年便要进行一次美人“照影会”,选出新的美女。有意思的是评选美女的方式并不是靠人,而是靠鱼唇,有幸当选为扇面美人的女子均必须有“沉鱼”之貌。
故事起始的这一年,现任美人一位得了肺痨、一位跳河,还有一位也有许多流言。按照族规,镇里要补选扇面美人。镇长白立斋为了完成十几年前因为选美而被自己误杀的妻子的遗愿,命女儿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白凤衣回玲珑镇参加选美。新丧双亲的孤女刘玉指,为了出人头地,不顾男友画师袁小照的劝阻,执意要成为扇面美人。留学国外归来的秋氏族长秋莲蓬之侄秋洗月,携法国籍妻子柳诗回到玲珑镇,正好遇上玲珑镇的选美会。漂亮、洋气的柳诗因为好奇也参与到选美之中,结果与白凤衣、刘玉指一起入选。
按族规祖制,中选的美人不能再有儿女私情,倘若违反,即被打入“无影小楼”,终生与世隔绝。受西方文明熏陶的秋洗月为了拯救妻子与众位扇面美人,联合大扇商魏锦人,与传统势力展开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斗争。在秋洗月与白凤衣等人的努力下,终于打破了封建家族的禁锢,并揭穿了大奸似忠的魏锦人的阴谋……
她们入选扇面美人后就要住进一个深宫似的院子里,每人都要穿一件叫百扣衣还是百结衣的衣服,记得有一个情节是某女一个一个地数,数到一百个才把扣子解完,而女主直接就用剪刀剪掉了。
还有那个毁容的美人,她不是那个院子里的,而是无影小楼的管理者。我看的时候她总是以黑纱裹面,揭开我就没看到了。
片尾曲我只记得有一首诗: 团扇团扇美人多,
玲珑娇小一个个;
手拿团扇不扇风,
遮面美人就是我。 ————《美人团扇》
你可以看下是不是。
古代匈奴的服饰
汉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苗人服饰
女装。�
布料一般为麻布。麻布又为自种的麻,抽丝纺线后,用木质的古老的平机手工纺织而成,质地亦较为精细。�
布一般都要经过蜡染。蜡染可能是先做成衣料各部分后才进行的,因为衣服的左右幅、左右衣袖的图案一般是对称的。一般装饰的上衣为白底蓝花图案的蜡染衣服,整个上衣全由精细美丽的手绘蜡染花纹图案覆盖,显得特别素雅。这几乎是素装,但在上衣上绣花是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在观察中,我看到几种形式,一是衣服的左右幅刺绣的;二是只有左右袖子上部分刺绣的;三是左右袖子全部刺绣的;四是衣服的左右幅,左右袖子全都刺绣的;五是整个上衣全部刺绣的。在更细微的差别上还可以分类,但此分叙已经体现了生活装到盛装,从老年装到青年装的一般原则,不过这种原则已经被她们自己打破。生活装是不绣花的一般的蜡染上衣,这几乎问题不大;全绣花上装在花场上确也鲜艳夺目,但也有部分姑娘仍着全素色蜡染的上衣,仍然十分引人注目。�
梭嘎苗人的这种上衣,无领,窄袖,前裾短,后面有一与下裙一样长的长方形后幅。这个长长的后幅是任何一件女上衣都得有的东西,并且是上衣绣花的起点和必须之处,也就是说,哪怕是全素色的蜡染上装,这后幅上也是要绣花的。这后幅上花纹一般是横条花,有致地从下到上,一道一道地与背部的花色相接。�
上衣上的刺绣,有直接绣在经过蜡染处理的衣服上的,这样一般就以白底蓝花蜡染图案为底色进行衣服的装饰,另外有整块的绣好,然后叠缝在衣服上的,如有部分姑娘的肩、袖处的绣花图案就是如此。�图37女上装前面。�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在蜡染和绣花上,她们不管使用多少种图式,都讲究左右袖,左右衣幅上花纹图案的对称效果。另外,对称的原则还被应用于左右的图案中,这些作为左右大对称的图案中。也在上下、左右关系上体现这一对称原则。可以说,她们上衣的每一处图案都表现一定的对称关系,这使得梭嘎苗人的女性上衣上的图案花纹,既变化万千,又协调统一。�
这种无领的上衣,从颈处下来,必有一方长长的幅边,这条幅边也被梭嘎苗人聪明的女性充分利用。这条幅边的图案不管是蜡染和刺绣,在表现对称原则的同时,又从最根本处表现每一件服装的与众不同。在1995年正月初十的花场上,你很难找到上衣图案花色完全相同例子,在我的镜头上曾出现了四个姑娘,上衣的花纹图案几乎一致,在左右袖、左右幅上的花纹图案大致相同,但这四个姑娘的四条幅边的花纹图案却完全不一样,一下子就把“雷同”二字轻轻抹掉了。�
这种上衣只有一个位置在衣服中部的布结相系,作为钮扣。这种布结即便完全系住,女性V字型的胸部都将露得很大很深,完全看得到外衣里的内衣。我们现今看到的女性内衣多为红色或粉红色的衬衣,此明显为现今市面上的一般衬衣。最初的传统的梭嘎苗人女性内衣大概不是这个样子,应该是普通的麻织内衣,或者说根本没有内衣。至于现今内衣的颜色,这与一般的粉红色、红色表现青春骄艳的观念是相通的,故我以为,如果她们传统的衣饰中有内衣,颜色也是倾向于红色的。�
在内衣里面,应该是束胸一类的东西,但据知乳罩在她们几乎是没有的,只有极少的有外出经历的女性才有戴它的可能性。图38女下裙。�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梭嘎苗人女性的下装是一幅桶式的百褶裙。一般以黑色为基底色,间以红、浅蓝色的条,形成对比强烈的色彩变化,非常醒目。最经常的色彩搭配是这样的,从裙边算起,第一道是红色(或为半道),第二道是黑色,三道是红色,四道是黑色,五道是浅蓝色,六道是黑色,七道是红色,八道是黑色,九道是浅蓝色,十道是黑色,十一道是红色,十二道是黑色,十三道是浅蓝色,十四道是黑色,十五道是红色,十六道是黑色,再以上就是裙腰,这里一般就是白底蓝花的蜡染布料缝制了。这十六道色条(可能实际中的色道有一定的变化,但不大),五道红色,三道浅蓝色,八道黑色,黑色和红色的色条宽度大致相同,有一定的差异,但不是很大,但三道浅蓝色色条宽度只有黑、红色宽度的一半左右。或者更窄一些。色彩上黑色不变,但红、浅蓝在总的色调不变的情况下就有许多变化,如桔红、淡红、昏红、过渡红、黄红等,浅蓝色也是如此。我在花场上,见裙子的色调总的如此,但见不到完全一样条纹和颜色搭配的两条裙子。�
据调查询问得知,传统的妇女装饰中,裙子里一般也就没有内裤,腿上也没有裤子一类的衣物,完全靠裙子和衣服来保暖。但现今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部分女性已经在里面穿上了内裤和棉毛裤一类的东西保暖了。�图39织布机。�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这种裙子的长度一般达到小腿的中部。裙子下的小腿上,就是一传统的物件了,这是一片白色的很厚的毛毡,它长度与每个人的小腿长度一样,即从踝关节直到漆关节处,宽度也与小腿的粗细适中,使用时把它裹在小腿处,漆关节处有绳绑好,脚背处又有传统的钉子鞋延伸上来的布片套住、绑好。这块裹腿毛毡的保暖应该是有特别功效的,特别是在过去传统的女性下身穿戴中,就显得异常重要。�
毛毡下面就是鞋了。传统的鞋是牛皮为底,底有铁钉,绣花鞋面,上有一黑色软布统,把布统提起,形同今天所见的半腰水靴。这种鞋的牛皮底约有五层,多为健牛皮所为(可能也有多几层的或少几层的),底上有十数颗铁钉分布,在泥泞的山区行走不易打滑。鞋的帮是布面绣花,男女鞋都绣花,但女鞋的颠色为红色等,男鞋的颜色大概淡雅一些。另外。男女的区别主要在于:女鞋的鞋尖是一个带钩的形状,而男鞋的鞋尖部则包了一块硬牛皮,其余部分大致相同。梭嘎苗人在不久前是很看重此鞋的,一般的女儿出嫁的陪嫁品中就得有鞋。我在一杨姓家就看到了这样的实物。现今的梭嘎苗人男女已经没穿这样传统式样的鞋了,但对鞋底带钉的鞋情有独钟,故在每一个男女的脚下,都有一双带胶钉的足球鞋,以替代皮底的铁钉鞋。这也是文化事象流变的例子之一。�
以上是女性身上的衣装,但还得有三样东西才能组成梭嘎苗人女性服饰的整体,这就是脖子的铜圈、小腹处的肚兜似的饰物,以及这个饰物带上的数条手巾。�
铜圈。铜圈作为女性的一种妆饰品是挂在脖子处的,铜圈为圆形,脖子后处是普通的铜棍状圈,下巴处铜圈有卷曲的妆饰花圈。这样的妆饰铜围有的女性戴,有的女性没有戴,但据知为戴圈多的显贵。观察到的情况,戴者少者四个圈,多则八个。�图40章围。�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小腹处的类似肚兜的东西基本为圆形,黑色,质地为毛毡,很厚,大小正好把腹部、耻部下延全部盖住。此物她们叫“围腰(章围)”,而我以为它肯定有自己更深含义的称呼。此物的上部处连接两根带子,挂在人的脖子上,左右还有两根小一些的带子系在腰上。�
问及此物的实际效用和意义,一般只说是为了好看。我以为它不可能是家务活的围腰,在外和在家劳动时不取下,只把它转到身后去。也不是为了手的保暖而设制的,因为梭嘎苗人女性手的取暖大都伸至后腰的上衣尾幅下,并不放在此物下。唯一的实际功用就是为腹部和耻部挡风寒了,但又不完全,放在外面,挡风寒的功效有,但并不明显。我以为,它肯定是某种文化含义的表达,比如对最原始的遮羞布、皮幅的回忆和外化,故而此物的文化意象很古老。调查反映说“是一种规矩”。�
系在“围腰”带的手巾也是梭嘎苗人身上的饰物之一。这些手巾一般带花,花色多种,有带,分两条、四条、六条对称系在左右的带上,然后垂下,大致达到“围腰”的底部或者超过露出,在“围腰”两边。此物问及,也是说好看,文化事象的蕴含一时不好理解。�
在梭嘎苗人中,男性的衣饰也显得很重要,至少比一些男性消失了民族服装的民族重要,因为他至今的服饰消失的并不很多。�图41生长中的麻。梭嘎苗人织布的主要原料。�
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男性的头上三十年前是有饰角和盘发的,但现今一如汉族,只包了一块黑色的帕子。�
男性的上衣布料是麻织的土布,染成青黑色。有硬领,窄袖,从领口到下摆是两排白色的蝴蝶结式的布纽扣,左右有两个四方形的口袋,口袋就是两块绣花块,有精制的绣花图案。另外,上衣的袖口和领口处也绣有一圈花,这是男性上衣绣花的三个地方,观察多例,均未见有破例者。�
男性上衣也有后摆,长度没有女性的长,也是长形的,颜色同衣服。没有花饰。但男性上衣的后摆在有些例子中消失。我以为,前一种有后幅的上衣是比较传统的,后一种无后幅的是经过改进了的。�
男女上衣的这一块后幅我以为与古代仡佬族的披袍、套头裙有关,具体如何有待进一步考究。�
男性上衣内部现今的穿着是多样化的,但在不久前的传统中也有类似女性内衣的问题,因我在观察中发现,有一男青年竟穿四件如此的上衣,保暖?或是一种富有的显示?�
男性下身传统的是一袭如女性一样的白色百褶裙,长也是至小腿中间位置,这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多言的,倒是其绣花的腰带值得一书。这腰带系在男性腰部,很长,可以在腰上围好几圈,带子垂在男性面前有一长形的条幅,幅下垂边上有的还有穗花。整个腰带全部绣上了精美的图案,原则与女性的相同,其腰带的刺绣程度与女性上衣的满绣相同,可见传统的男性服装也与女性服装一样。很看重这些美色的展示,只是女重在上衣,男重在腰带。另外,男性在传统的衣饰中,最初也是裙子下没有内裤或长裤的,但现今也有了变化,基本上都有穿长裤了。�
男性着裙者小腿亦有白色毛毡裹之,鞋的情况前已有叙。饰物上,男性脖子上亦有铜圈,情形与女相同。在花腰带的两边,也系有女性一样的花手巾。另外,一些男性还斜挎着一个精制的绣花包,这也是相应的饰物之一。�图42妇女秀花。2001年6月摄于后寨
以上是整个梭嘎苗人我已知的服、色、饰情况,可能并不完全。应该说,他们的服色是非常引人注目的,总的蜡染图案很精细雅致,绣花图案也很新颖丰富,特别强调对称关系和效果。在色彩上,总的视觉感觉很清新,不俗,再加上此支系男女长相都较好,肤色也白洁,给人印象深刻。�
以上的个案对梭嘎苗人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进行了相应的描述,概况如此,但我们还无法深入梭嘎苗人文化中的服饰文化的工艺层面。无庸讳言,这里肯定有梭嘎苗人文化的许多表现,并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在个案的描述中,我大致顾及了基本面上的东西,但也有当时不明了的地方,如梭嘎苗人女孩脖子上的铜圈、以及我称为“围腰”的东西。梭嘎苗人的女孩戴铜圈除了表示富有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这就是标明女孩未婚,已婚的妇女就不再戴它了。�图43蓝锭植物。�
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对于我个案中所说的“围腰”的这个名称,及对其的理解都有些不明了的地方,对此,杨耀荣先生1990年时对其进行了描述,我以他的描述对这方面是一个较好的补充。他文中说:�
章围,又称毡围,毡者,羊毛赶织就的羊毛毡也,其“章”之意,大概是“毡”字谐音衍化而来,称谓之习惯了,也就约定俗成,“围”,取围裙围巾围腰之形象功能。章(毡)围是否有其它之含意?有待考证。�
“长角苗”妇女都要带一个章围,只有也唯有“长角”女人才可带,实在是一个时刻不离的“护身符”,即使是田间劳作也要系带,样式有如孩童之兜肚,更如日本女人和服背上那个“妆饰包”。�
章围有背带,但不似小学生们斜背书包,却又如小学生们有时将书包背带下挂在颈部肚前那样。如此,这个“包”就自然遮盖了小肚子至大腿的全部,上齐小肚,下至大腿,左方横平腰际,走起路来磕碰大腿,有些不便。�
章围博大宽厚,一挡百挡,挂于颈,系于腰,是长角女人服饰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眼夺目。�
章围重的达两三斤,一般半斤,上窄下宽成微椭圆形,边长8寸至1.2尺,羊毛赶织成整块,一律用一种植物叶靛蓝色染就。�
女孩进入十二三岁就戴章围了,一戴就是告老终年,进入坟墓亦然。60岁以后,章围就用一块轻便的青布代替了。�图44蓝锭染缸。�2001年6月摄于小坝田�
对梭嘎苗人的蜡染,杨耀荣先生也有一些文字,同样是很好的补充。�
长角苗蜡染古朴新颖,精湛别致,虚实相映,变化无穷。走进梭嘎苗人寨,灿烂多姿的彩色蜡染、青白蜡染迎面扑来。梭嘎苗人人的服装,常常凉在石头上、树林里,挂在篱笆边、屋檐下,一条条,一幅幅,一块块,大小不一,长短各异,令人目不暇接。�
靛青底布用植物靛青色汁将白色棉布及蜡画浸染。家家都有靛青染缸染锅,户户皆有蜡碗画笔,家家姑娘妇女都精通这门艺术工序流程。这是梭嘎苗人人的一门祖传技艺,即使是温饱未及的人家也必备蜡染器具和颜料,潜心制作彩色蜡染。否则,这家女孩必遭议论讥笑,视无本事,严重的被人看不起到门可落雀,择偶难。习俗如此,无议逆转,宁可土地荒芜,也要绘画蜡染刺绣,是一种特有的兴趣、爱好,也是一门特有的艺术。若是彩色蜡染,其黄色,由当地一种山草熬汁而成,其它红绿诸色,皆就地取材,大都是一些矿、植物原色。�图45苗女学绣花。�2001年6月摄于后寨�
女孩从10余岁就进入刺绣、蜡画和蜡染生涯。蜡画主要安置在女衣背和衣尾摆,每一个梭嘎苗人女性特别是姑娘、少妇,其背负的是一件珍贵的蜡染艺术珍品,一个民族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在长角苗蜡染里,也浸透着母亲的心血和慈爱,凝结着梭嘎苗人姑娘的手巧聪慧、忠贞勤奋。�
梭嘎苗人蜡染及刺绣是梭嘎苗人中情人的信物,更是梭嘎苗人人珍贵的民族遗产、祖传技艺。�
蜡染放置皆是肩、背、袖、腰和尾摆,裙子为四环花纹,余下绣、蜡相兼,不可错乱,如有反穿,衣鞋当帽,遭讥笑唾骂。�
古代东南少数名族服饰
裕固族
裕固族妇女的头饰颇富有民族特色。当姑娘到了15岁时,要戴“萨达尔格”,意味着姑娘长大成人,可以婚配了。“萨达尔格”是在用红布做成的一块方形布牌上,缀以贝壳和各色珊瑚而成。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在阳光的衬映下,裕固族妇女的帽子显得格外华丽庄重,富有民族情调,走起路来,珠贝、银牌等头饰互相撞击,发出清脆和谐、富有节奏感的叮当声,十分悦耳动听。
裕固族男子服饰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男子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后边卷起,后高前低,呈扇面形。也有的帽沿镶黑边,帽顶正中有在蓝缎上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和紫红色氆氇等料缝制,贫穷人家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缝制。冬季,多穿用绸、缎、布料做面的长袍,差些的则穿白板皮袄或褐面软毡里的毡衫过冬。男子一般都扎大红腰带,腰带上佩五寸腰刀、火镰、鼻烟壶。衣襟上无论单棉都用彩色布或织锦缎镶边,富人还用水獭皮镶外边。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处镶边。上年纪的老人,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呈长脖大肚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盅。旱烟锅是用一尺多长的乌木杆,装上玉石或玛瑙烟嘴、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要齐耳露在领边。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遇重大活动,长袍上面要罩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
据历史传说,清朝顺治年间,在清廷高压强迫之下,要裕固族男子留一长辫,穿黑色马褂,遭到裕固族人民的强烈反抗,暴发了反清斗争。清廷派太子太保大将军年羹尧带兵镇压,屠杀了不少人,将这一斗争镇压了下去。裕固族男子留长辫、穿马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1949年前后才消失。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足穿用牛皮制成的高腰尖鼻的皮“亢沉”,穿毛袜。猎人狩猎常穿用牛皮自己缝制的皮窝子,里面垫毛或草轻巧舒适。在海子地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腰布靴,靴帮上一般在青布上纳白线缀云字形图案。裕固族男子也戴礼帽。冬季,无论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现在的裕固族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
裕固族男子上了年纪也有戴玉镯、银镯、戒指的,据说戴上胳臂不痛。戒指一般是银制的大戒指,有银制珐琅的,也有正中镶珠子的,戴在无名指上。老年男子还喜戴水晶茶色眼镜。
彝族
男女服色以黑色、蓝色为主。在双江,男上衣为右开襟、带纽绊、无领半长衫,长袖,衣脚至膝,下摆、衣襟包布镶边。裤为大筒长裤。女上衣先为左开襟,后改为右开襟,低领短衫,下着长统裙,腰束2米长的黑色棉布挑花腰带。足穿翘头绣花布鞋。妇女多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以铜、银、铝制作。在凤庆,不论男女,服色均以黑色为基调。男子头缠长达几米的包头,上衣无领,右开襟,裤较短,裤腿肥大,长约1尺5寸左右,无裤腰,乍看如裙外衣有领,中间开襟,钉布纽扣7、9、11、13对不等,须是单数对。衣袋3个,左胸部一个较小,下边左右各一个较大,袋口镶图案花边。女服较男服复杂,头戴形如板瓦状的头巾,以黑白相间的花格子布缝制,长约2米,宽约l米。缠头巾时,先用一根长约2米,宽约10厘米长布带束发于头顶,发带两端外露线须,缀各色料珠。头巾折成两叠盖住头部,前端超出前额10厘米,可以遮阳,后端披至肩、背,再以束发带将头巾缠稳,发带两端坠于耳际。戴大耳环。新娘出嫁头巾为特制,包起来左右成尖角,后部呈"披风"形状。女内衣为前正中开襟,襟边镶有六七条直线图案,拼合成一条约2寸宽边,外衣无领,内衣矮领。内衣领口有一纽扣,为内外衣共用的唯一扣子。胸前佩戴一块梯形黑布。
挡住胸部又称兜肚。外衣襟边钉有8个银泡,24个小银泡。内外衣的脚边镶有犬齿图案,一道压一道,多达十几道。袖口和衣服的开襟处均镶边,图案和道数比其他部位多。袖口直径约5寸,根端直达腰际,犹如现代的"蝙蝠衫"。襟宽大,裤管宽约2尺,穿时将裤脚收拢对折上挽再套脚套扎于膝下,脚套边镶有花纹图案。围腰两条,一条较大,宽约一围半,长约3尺。一条较小,宽约半围,长约2尺。系围腰时将大围腰从后向前围绕,两侧向上拉起插入腰带,再于前面系小围腰。腰上插响篾筒、烟盒、小镜子等。双耳戴大耳环,手戴手镯、指箍。
历史上,彝族男女都喜欢披羊皮,现已不多见,逐步改穿汉式服装,中老年男子喜戴棉毛线头套,男青年喜戴"解放帽",女青年内衣多穿新式衬衫,外穿传统服装。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184o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致、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风行于本世纪2O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
随着现在时代的快速发展,经济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变得好好享受生活了,因此,晚年生活就变得十分精彩。例如跳广场舞就成了很多老年人最喜爱的项目之一。近日,陕西省的西安市,书院门商业街步行街旁边的一位老奶奶在扇面上绘画写毛笔字,写完之后卖给喜欢的游客。
一、奶奶思想开朗,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据很多游客所说,奶奶已经七十三岁了,画扇面是自己的一个爱好,自己也喜欢。在当代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人终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在追逐着什么,自己早已被生活的枷锁所捆绑,更别提自己的兴趣爱好了。但是,当自己已经到了晚年,早已褪去了年轻时自己打拼的时候,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重新捡拾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可能又会被别的事情所困扰。但是,这个奶奶所展现在人们面前是思想开朗,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这样的品质在现在是比较难能可贵的。
二、奶奶心情开朗,并且经济独立自由
平常奶奶靠自己绘画扇面来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方面,从绘画的扇面来看,可以看出来奶奶的文化水平以及绘画水平是十分高超的,并且奶奶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在外人面前,在自己作画的同时,不仅可以听到赞美,愉悦自己的身心,并且在这其中,奶奶多笑,不仅愉悦了身心,而且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十分有帮助的。这不正是一举两得吗?另一方面,奶奶在退休之余,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了经济独立,这个是十分难得的,奶奶卖画不在于能赚得多少钱,而是在于图个自己快乐。
三、奶奶画扇面技艺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绘画扇面是我国历代书画家最喜欢做的事情,扇面画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在宋代元代时,团扇画十分流行,扇面画需要画家考虑在限定的空间范围内安排画面,精思巧构,匠心独具,因而,十分考量作画者的想象力和意境。因此,从奶奶身上可以看出来,一方面,奶奶在身处闹市,仍旧能够作出如此精妙绝伦的扇画,充分表现出了奶奶的心境之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奶奶画画以及书法技艺的高超。
玲珑女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中国江南地区一个制扇名镇。镇里出产的团扇扇面上的美人,都是依照真人的容貌绘成。小镇每隔三年便要进行一次美人“照影会”,选出新的美女。有意思的是评选美女的方式并不是靠人,而是靠鱼唇,有幸当选为扇面美人的女子均必须有“沉鱼”之貌。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扩展资料
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
依托内蒙古全区花季旅游活动,在兴安盟、锡林郭勒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举办了分站预赛,呼和浩特、呼伦贝尔、赤峰、乌兰察布等盟市结合本地旅游活动组织了预赛。
共有内蒙古全区12各盟市的152支代表队参赛,甘肃、青海、新疆、云南等省区也派出4支代表队参赛。活动还邀请了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图瓦、卡尔梅克4支国际表演队参赛,参赛和表演人员达1500多人。
多场分站预赛不仅让内蒙古各地优秀蒙古族传统服饰获得高频次的曝光,也为大赛评审方向、标准上提供了更多参考。
“昨晚评审组连夜审阅各参赛队服饰样片,觉得今年参赛队伍水准很高,准确把握住了蒙古族服饰的‘根’和‘魂’,”担任总决赛评委主任的兰英说,蒙古族服饰大赛最重要的是了解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否则创新就失去了文脉。
只有准确把握时下流行元素,才能让蒙古族服饰变成穿在身上的“流行文化”,真正起到传承、保护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作用。
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已在内蒙古成功举办了14届。该活动也吸引了各地的参赛队伍不远千里参与其中,成为国内外蒙古族服装服饰文化展示宣传、学习交流的重要舞台。
“呼伦贝尔市今年共有18支参赛队和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三支表演队共计275人,320套服装服装参加,是历届以来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
呼伦贝尔市旅发委促进科包艳梅介绍道,呼伦贝尔市聚居的蒙古族部落主要以巴尔虎部落和布里亚特部落、厄鲁特部落为主。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呼伦贝尔蒙古民族服装服饰的传承方式和新的研发,也随着蒙古族生产水平的提高在不断提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服饰
本文目录一览: 1、古代后宫皇后服装描述 2、西安78岁奶奶街头给游客画扇面,这个年纪还出来工作是为了什么? 3、中国传统服饰的特点有哪些? 4、78岁奶奶街头给游客画扇面走红,这位奶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