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旗袍(兴义苗族服饰)

qipaousa3天前Untitled1

本文目录一览:

于各个少数名族有关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关于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关于民族:

满族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区。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回教。回族喜欢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伊斯兰教教士)起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请阿訇主持葬礼。回族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苗族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苗族的芦笙舞蜚声国内外。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在广西。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有定期赶集贸易的习惯。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和朱砂远近闻名,成为贡品。“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100多种图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周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布依族居住区风景秀丽,除了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笋、香蕉、黄果以及松杉、青冈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树建造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饮食以大米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饮米酒,用油茶待客。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女子大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的围裙。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东南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上。由于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诱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称。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语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鱼为主,同时饲养鸡、犬、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

各个民族风俗习惯 包括节日名称 多答的加分

关于风俗: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关于民族:

满族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区。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回教。回族喜欢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伊斯兰教教士)起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请阿訇主持葬礼。回族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苗族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苗族的芦笙舞蜚声国内外。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在广西。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有定期赶集贸易的习惯。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和朱砂远近闻名,成为贡品。“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100多种图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周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布依族居住区风景秀丽,除了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笋、香蕉、黄果以及松杉、青冈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树建造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饮食以大米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饮米酒,用油茶待客。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女子大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的围裙。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东南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上。由于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诱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称。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语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鱼为主,同时饲养鸡、犬、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

各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

1、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回族男子服饰“回回帽”,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是很有特点的。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回族人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驴肉和骡肉,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三大节日。

2、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肥腰、长袖、大襟是藏装的典型结构。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

3、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

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

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苗族的狗,彝族的酒”。

4、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环抱的河谷平坝地区,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产稻谷、甘蔗、樟脑、咖啡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出产柚木、紫檀、铁力木等珍贵木材,还有野象,犀牛、金丝猴、孔雀等珍禽异兽,被称为“孔雀之乡”。

傣族男人穿着短上衣、裤子、冷毛毯、白布或包头蓝布。纹身。女人穿窄袖子和裙子。房屋是干柱建筑,西双版纳和德宏瑞丽市的竹建筑风格各异。傣族信仰佛教。过去,西双版纳几乎所有的未成年男子在回家前都必须过僧侣生活,要读经。傣族人擅长歌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喜爱。

5、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也有少数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区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温和,适宜农业,号称“粮棉之区”。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扩展资料:

民族风情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

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7、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

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四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9、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以祖先为正神,众神之首,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土家族是少有的过两个大年的民族,即赶在汉族过大年的前一天多过一个大年,俗称“赶年”。张家界土家族人有这样的俗语:“三十六,跌跟头”;“人满三十六,喜的喜, 愁的愁”。因为土家人认为,36岁死人的比例最高,出祸事的几率最大,故民间凡事总要回避“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11、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县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但也举行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16、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17、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18、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县、林芝市、错那县等地。“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市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其原因主要有:一说白族是6诏(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乌蛮6个部落的总称)的后裔。6诏年年要给大唐帝国上贡,每诏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赠礼品6份,各诏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间往来礼品必带“6”字;一说取汉语“有福有禄”(既有福气,又有钱财)一词之义。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县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2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市。“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3、德昂族

(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24、东乡族

东乡族是十四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肃省境内,其中半数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25、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少数民族

山西哪个地方今天逢古会信奉雨神

满族

明朝,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统一了女真东北地区,满洲民族的初步形成,即满族。满族他组织了黄色,白色,红色,蓝色,黄色镶,镶白,镶红,蓝八大家族之间实现所有的士兵。后来,满清政权已逐步建立了蒙古族和汉族横幅横幅。 1644年,八旗铁骑进入,占领北京,风靡大江南北,建立了帝国的大片领土。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崇拜期间,天堂,上帝,把巫师的帽子,穿着裙子,系在腰间钟,击鼓和舞蹈,而跳舞和祈祷。满族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初级长老三天一小礼,五天的礼物;见3天问长老到五天见到长辈要“打千”。成千上万的男人拼到弯腰,伸展倒右手,左手放在膝盖上,像捡东西喜欢;女人蹲膝撞数千帮助。满族男子留梳皮瓣,穿马蹄袖袍褂,皮带;妇女头髻,穿着传统服装宽阔笔直,不缠足。如今,旗袍已成为一个典型的东方女性的服装,风靡全球。

我们的满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其他散落在吉林,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成都等各大城市。

韩国韩国主要生活在该国的东北三省和一些主要的内地城市。 ??居住最集中的地区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他们居住的地方面积“大米之乡”在中国北方。

由四房三或四开前门构成的韩屋坡屋顶,瓷砖室用砖或石头炕,鞋进入房间,我坐在炕上。韩国妇女身着传统服饰的外套装扮,用长布条打结。男人也穿夹克,外套坎肩,腿宽。韩国唱歌跳舞的女孩爱摇摆,上涨跳板上,然后这个年轻人又扭在一起像一对摔跤,摔跤像老虎。韩国的传统食品有面条,泡菜和年糕等。

回族回族是短暂的,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是全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有少数民族居住区。形成和回族

伊斯兰教影响的发展,居民是穆斯林,在国内也被称为伊斯兰教。像中央清真寺的穆斯林邻居,经常在农村的村庄。他们的生活习惯有深厚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时从名称请伊玛目(伊斯兰教教士),结婚要请阿訇证人,问主持葬礼后伊玛目去世。回族不吃猪肉,血液从去的动物和对象。男子喜欢穿白色的帽子或黑帽子。

壮壮近20种所谓的总称,作为一个孩子在1949年后的家庭,于1965年改名为庄。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居住山区壮族地区,其中大部分是从事农业生产。

壮族人喜欢吃酸腌制的食物,如生鱼片食品,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壮族人信奉多神,除了祭祀祖先,历史最悠久的依然崇拜巨石,山岭,土地和蛇等。宋炜壮族人民有第三天每年农历正月的习俗,我们聚集在山坡上,竖立歌曲大赛站,青年男女参加唱山歌首次演唱“相约歌”,“迎客松”。唱山歌后,就开始抛绣球,碰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有堤防人参加了伟大的歌曲,他们常唱的歌曲,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庄在发展过程中两三千年的历史,创造了瑰丽的艺术和文化。壮族先民在广西借鉴了很多岩画离开河岸陡峭。从战国时期开始,壮族人民将能够铸造青铜鼓,它是一种手段,也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独特的民族风格锦缎久负盛名,远销国内外。

苗妻嗯秦汉时期,苗族的祖先生活在“无锡”(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然后继续迁移,分散到南方各省。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穿开衫或者外套大襟左,穿着开裆裤,大带系统,头缠蓝色围巾。大多数妇女穿大领上衣和百褶裙。苗族山区的住宅建筑多为“高跷”,这是根据天然山坡的地形,分别竖立在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的底部和顶部,传播堆层建筑。谁住在楼上,楼下堆放杂物或关闭牲畜。

苗族文化有唱歌和跳舞的悠久传统,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苗撸渑舞享誉国内外。蜡染一直是千百年来,在国内和国外。

衣衣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少数民族。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有一个正规的国家公平贸易做法。

倚门通常穿黑色上衣和紧身的袖子,右斜襟宽裤脚打褶的长裤,蓝色的布用长数丈头。女人的头裹着包头,有围裙和腰带。无论男女,当他们去披“蹭塞尔瓦”,形如斗篷,下饰长穗。

传统节日火把节,以最隆重的。 “阿诗玛”易建联是一个著名的民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西北部,湖北东部四川省恩施等地。在唐宋时期,土家族手工制作溪布,水银和朱砂称,成为贡品。 “西朗卡店”(土家族毯)是两个花艺术花土家,其中编织细腻,色彩绚丽,有超过100种图案。另一朵花艺术花土家摆手舞的是,它是一种流行的古老的土家族舞蹈,简洁美观,富有生活气息。

土家族妇女喜欢穿大的左翻领夹克袖子,花边滚,下八,条纹管衣服裤子,头卷馍,像戴耳,项,手,脚戒指等银饰物。双排扣男装服饰,按钮等等。多土布或麻布,布叫史书溪,洞布。

布依族布依族主要聚居在周围黄果树瀑布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安顺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大多数男人多穿布衣对襟上衣或礼服,包括蓝色或白色与蓝色方块头巾。大多数妇女配戴合适的衬衫和裤子大襟或套蕾丝短褂,或绣花围裙部,还戴着大领大襟短袄和褶折裙配蜡染。在节日里,女人也穿各种银饰品,蜡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景区布依族居住区,除了黄果树瀑布,有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适于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子,香蕉,黄色的水果和杉木,榉木等建筑。

侗族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林业兼任。鼓楼是侗族村一个独特的建筑,宝塔的形状,村民们聚集的地方休息和娱乐。每个村有一座塔,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中国农历新年,侗族人会住在鼓楼,跳舞和唱歌前的广场。

侗族人大多是从纺纱磨损,自织,自染的布冬,喜蓝色,紫色,白色和蓝色。村子里,房子一般都建有雪松木楼,谁住在楼上,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大米为主的饮食习惯,吃酸酸的味道一般,一个良好的葡萄酒喝了茶待客。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藏族是信奉喇嘛教的民族,以敬献哈达作为普遍而又尊贵的礼节。敬献动作因客人身分而异:对尊者,长辈,要举双手过顶;对平辈,只要双手送到对方手上;对晚辈则系在他们颈上。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

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朝鲜族的禁忌有:严禁同宗、表亲通婚;不喜食羊、鸭、鹅及油腻食物,喜食狗肉,尤喜狗肉汤,但婚丧及佳节时禁止杀狗、食狗肉。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

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关于民族:

满族明朝末年,满族英雄努尔哈赤经过30年的努力,统一了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满洲民族,即满族。他把满洲人分别组织在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族之中,实行全民皆兵。后来,满族政权还陆续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1644年,八旗铁骑入关,占领北京,席卷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辽阔的清帝国。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妇女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妇女服饰,风靡全球。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他们散居全国各地,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他们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青海、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也有聚居区。

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居民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在我国也称回教。回族喜欢环清真寺而居,在农村往往自成村落。他们的生活习惯有较深的宗教烙印,婴儿出生要请阿訇(伊斯兰教教士)起名字,结婚要请阿訇证婚,去世后要请阿訇主持葬礼。回族忌食猪肉、动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欢戴白帽或黑帽。

苗族

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贵州东部地区),后来不断迁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现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广东、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能歌善舞,芦笙是他们最喜爱的乐器。苗族的芦笙舞蜚声国内外。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少数在广西。他们主要从事农业,有定期赶集贸易的习惯。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阿诗玛》是著名的彝族民间叙事长诗,在国内外广为流传。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和朱砂远近闻名,成为贡品。“西朗卡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的两朵艺术之花之一,它编织精巧,色泽绚丽,有100多种图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

土家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周围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兴义、安顺地区的几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布依族居住区风景秀丽,除了黄果树瀑布外,还有被誉为“贵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里土地肥沃,适宜农耕,盛产木棉、剑麻、竹笋、香蕉、黄果以及松杉、青冈等建筑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林业。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树建造木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放杂物。饮食以大米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饮米酒,用油茶待客。

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为便于活动,袒出右肩或双臂,两袖系于腰间。男子将发辫盘于头顶上,女子将发辫披在肩上。农区女子大多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绚丽的围裙。农区以糌粑为主食,喜欢喝酥油茶;牧区以牛、羊肉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区不吃飞禽和鱼。献哈达是藏族一种独特的礼仪。哈达是特制的丝织长巾,一般分白、黄、蓝三色,在拜访谒见时双手献上,表达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湾岛的山地、东南沿海纵谷平原和兰屿上。由于地区、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诱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称。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各地语言差别较大,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高山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鱼为主,同时饲养鸡、犬、

侗族: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白族: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壮族: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长或短的麻布衫,下着及膝黑裤,头戴黑色包头,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坠。德宏僳僳族男子佩戴长刀,颈戴贝壳颈圈,身背手工缝制缀有红绿色小绒球的花包,穿白色护腿。女子多穿长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长裤,系围裙,用青布包头,身背手工缝制的挂包,头戴白色砗磲片和红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乐”,有的绚丽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极有特色.(注:砗磲音为车渠,一种蛤)

佤族:佤族服饰有地区差异,西盟的男子一般穿黑、青色无领短款上衣,下着黑色或青色的大裆宽筒裤,剪发,用黑、青、白、红色的布包头,喜欢戴银镯,佩竹饰,出门肩挎长刀、挂包。女子多穿贯头、V形领紧身无袖短衣,下穿红、黑色横条纹的筒裙,披发,佩戴银、竹、藤制的饰物,喜欢用竹或藤做成圈状饰物装饰在颈、腰、臂、腿等处。男女老少都喜欢佩用极具民族特色的佤族挂包,男女青年还用作爱情的信物。服饰原料多为自制棉、麻土布,染成红、黄、蓝、黑、褐等色,配上各种色线,织出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畲族:畲族男子过去一般穿着色麻布圆领、大襟短衣、长裤。冬天套没有裤腰的棉套裤。老年男子扎黑布头巾,外罩背褡。结婚礼服为青色长衫,祭祖时则穿红色长衫。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款式各异。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最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畲族对自然之色兰色和绿色具有特殊的爱好。除此,红、黄、黑也是畲族妇女服饰常用的颜色。服饰条纹图案排列有序,层次分明,衣领上常绣一些水红、黄色的花纹。

景颇族:景颇族崇尚黑色,男女服饰、包头都习惯用黑色的。男子穿黑色的对襟短衣,老年人裹黑色的包头。裤子的款式为短而宽的裤筒。青年人一般用白布包头。男子外出挂长刀或扛火枪,体现了景颇族尚武的习俗。妇女的上衣一般为对襟或左襟的黑色短衣,上面缀满银泡和芝麻铃。下穿筒裙,裹毛织的护腿,筒裙的花色非常鲜艳,喜欢佩银制物。过去景颇族男女都跣足。

藏族: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土族:土族男子现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袄和羊毛褐衫,其它季节穿小领、斜襟长袍或白色高领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长裤,系腰带、围肚。头戴白毡帽,脚穿绣花布鞋。男服习惯绣花,镶黑、红边饰。妇女服饰五彩斑斓。坎肩多以黑、紫或镶边的蓝色衣料缝制,腰系花纹彩带。下穿绯红色镶白边的百褶裙,套镶白布裤筒,未婚妇女着红色,已婚妇女穿蓝色或黑色。足蹬彩云绣花长筒鞋。姑娘梳根发辫,已婚妇女梳双辫,末梢缀珊瑚、松石,外面戴织锦毡帽。土族妇女的传统头饰最讲究的是用五色瓷珠把银耳环串在一起,长长地垂在胸前。妇女的传统手工艺为刺绣、盘线。

满族: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羌族:羌族的传统服饰为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羊皮坎肩两面穿用,晴天毛朝内,雨天毛朝外,防寒遮雨。男子长衫过膝,梳辫包帕,腰带和绑腿多用麻布或羊毛织成,一般穿草鞋、布鞋或牛皮靴。喜欢在腰带上佩挂镶嵌着珊瑚的火镰和刀。女子衫长及踝,领镶梅花形银饰,襟边、袖口、领边等处都绣有花边,腰束绣花围裙与飘带,腰带上也绣着花纹图案。妇女包帕有一定的讲究,姑娘梳辫盘头,包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梳髻,再包绣花头帕。脚穿云云鞋。喜欢佩戴银簪、耳环、耳坠、领花、银牌、手镯、戒指等饰物。羌族妇女挑花刺绣久负盛名。

布朗族:布朗族过去男子穿花上衣,系青绿小条绳腰带,膝下系黑藤,裹红布包头。妇女上穿花衣,下着筒裙,崇尚黑、蓝色,发式为挽髻于脑后,戴青绿珠,饰海贝、戴垂至肩部的大耳环。现代布朗族服饰与早期服饰有了很大差异。男子上着圆领对襟长袖的青布衣,下穿宽脚长裤。男子头饰因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布朗族很早就会用蓝靛染布,用“梅树”皮、“黄花”根作原料,经过一定加工程序,分别染成经久不褪的红、黄色,极具大自然的风韵。服饰的用料多为自织的土布,辅以必不可少的刺绣。

撒拉族:撒拉族男子多穿白衬衫、黑坎肩,束腰带,着长裤、穿“洛提”或布鞋,头戴黑色或白色的圆顶帽。腰带多为红、绿色,长裤则多为黑、蓝色。冬季,男子穿光板羊皮袄或羊毛褐衫,富有者则在外面挂上布或毛料面。妇女穿各种颜色和质料的短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着长裤,穿绣花布鞋。撒拉族妇女喜欢戴金、银戒指,玉石、铜或银制的手镯,银耳环等首饰。姑娘从小就开始戴头巾,少妇戴绿色盖头,中年妇女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毛南族:毛南族男子以前有着唐装的,也有穿琵琶襟上衣的。妇女则穿右襟上衣,宽脚滚边裤。上衣的襟边及袖口有三道镶边,一宽两窄,十分别致。毛南族衣料多为青、蓝色,以银质的手镯、项圈、麒麟等装扮,蓝白分明,格外清秀。小姑娘系一块绣着精美花纹的长方形围腰,更显得婀娜多姿。“顶卡花”(花竹帽)是毛南族手工产品中的精品,毛南族妇女视为精美、珍贵的装饰品,帽顶编几十个蜂窝眼,内衬以油纸及花布,使蜂窝眼与周围花纹相映衬,极其美观。防雨防晒,美化容颜,兼具实用与装饰两种功效。

仡佬族:仡佬族,现有4 3 7 9 9 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代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亻革)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锡伯族: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样式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阿昌族:阿昌族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黑色长裤,出门喜欢背“筒帕”和“户撒刀”。男子包头和妇女衣饰都有着婚否的区别。未婚妇女一般穿短衣、长裤,将辫发盘于头顶。已婚妇女一般穿短衣,及膝筒裙,束髻,并用黑布或蓝布缠成高达尺许的包头,戴各种银饰。也有穿对襟窄袖衫的裙子的。青年妇女的银质装饰非常多,有的在胸襟上钉四颗银纽扣,挂银链,拴银盒,还在银盒内装着石灰、槟榔等物。

标签: 兴义旗袍

相关文章

妙依旗袍(美如意旗袍)

妙依旗袍(美如意旗袍)

本文目录一览:...

旗袍中年款(中年人旗袍礼服 新款)

旗袍中年款(中年人旗袍礼服 新款)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年女人到了40岁,穿哪件旗袍可以优雅显瘦有气质? 2、中年人穿什么颜色的旗袍最时尚?什么样的旗袍穿起来最优雅? 3、中年女人的旗袍穿搭,美得优雅又高级,你对这样的穿搭有什...

旗袍习俗(旗袍的礼仪和讲究)

旗袍习俗(旗袍的礼仪和讲究)

本文目录一览: 1、旗袍是哪个民族的传统服装? 2、穿旗袍时应如何行礼?旗袍的来源? 3、旗袍的来历和特色是什么? 4、旗袍的起源是怎样的? [民风民俗] 5、旗袍是什么族的服饰 旗...

小黑旗袍(黑色旗袍款式图)

小黑旗袍(黑色旗袍款式图)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年妇女如何穿搭比较时尚有气质? 2、黑色开叉旗袍式连衣裙,凸显曼妙身材,你觉得怎么样? 3、20岁到30岁怎么穿衣? 4、小黑西服里面搭什么好 5、今天湖南卫视我...

棉麻小旗袍(棉麻旗袍裙)

棉麻小旗袍(棉麻旗袍裙)

本文目录一览: 1、棉麻类旗袍踩雷分享,一件衣服的廉价感拉低了整个人的气质,你学会了吗? 2、旗袍真丝的好还是棉麻的好 3、织锦缎 仿真丝 纯棉 棉麻哪个最适合夏天做旗袍 棉麻类旗袍踩雷分享...

济源买旗袍(济南哪里卖旗袍比较好)

济源买旗袍(济南哪里卖旗袍比较好)

本文目录一览: 1、附近的买旗袍店有那些 2、济南哪里能买到又便宜又好看的旗袍(结婚用的) 急用 3、风拂旗袍可以在那里买? 4、在哪能买到又便宜又漂亮的旗袍? 附近的买旗袍店有那些 其...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