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恢复传统服制
明代的服装制度基本定形,朝臣百官的冠帽衣履也恢复了传统朝服、祭服、公服、常服之设。明服制中绣绘龙饰的袍服,沿承前制为帝王专用,一般男子的服装主要有罩甲、袍服等式。这一时期的袍服,为文人学士及庶民百姓的主要服装,服色因禁黄、紫而以青、黑色为主。贵族妇女的服饰,也沿承唐宋传统分为礼服及常服两类,大袖衫为帝王后妃的主要服装,凤冠是贵族妇女最为华贵、庄重的礼冠。
明代皇帝常服褙子、衫、袄、襦与掩足长裙配套穿着,仍为明代主要装束。明代妇女穿裤装已不多见,裙装以传统的多幅裁制、腰间的折褶装饰为主要形式,贵族妇女裙装的色彩绣纹丰富华贵,庶民妇女则以淡雅为尚。这一时期妇女的领襟等处已开始用扣系结,而扣饰的出现,摆脱了中国服饰用带束系的传统,应用于女装之中,更增添了女性端丽、纤巧的风韵。明末,民间曾有一种用不同颜色、不同形状布帛拼接缝制的外衣,看去似块块水田,故称为水田衣。因式样奇丽,一度成为年轻妇女的时尚之服。
明代妇女的梳妆,也有新的特色。年轻妇女中戴额帕非常盛行,贵妇则有貂、獭等皮毛裹饰。
2.满族服饰的宫廷化
清代是满族贵族建立的统治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初,满族统治者强令在全国范围内改冠易服,薙发垂辫,故汉族传统服饰受到相当冲击,并终被满族服饰所取代。因汉人的衣冠传统是根深蒂固的,为缓解矛盾,清政府宽允汉族妇女沿袭明代服饰。汉民族某些服饰礼俗、成式及标识纹样等,也渐被清代服制所采纳。故此,清代形成了以满族服饰为主体的衣制。清代的服装制度,在满族入关前的初制基础上,参考辽、金、元遗制,经多次更修而定,其服制对冠戴衣履的式样、颜色、纹饰及质料等都有详细规定。由于满族统治者把坚持本民族特色的服饰制度视为固国之本,所以清代数百年来始终以满族传统服饰为基本模式。
清朝服饰清代的服制包括衮服、朝服、龙服、补服、公服、蟒袍、常服袍、行袍行裳、端罩、行褂、马褂、常服褂、雨衣雨裳等。
衮服为皇帝在祭圆丘、祈谷、祈雨等隆重场合穿着的大礼服。龙袍为皇帝在一般庆典活动中穿着的礼服。清代服制中的衣式以袍服为主,有平常便居的常服袍以及出行骑乘的行袍等。褂服是清代服制中重要的衣式,皇帝、后妃、群臣百官皆作外服穿用。
清代服制中,对领围及领肩部位甚为重视,有披肩和领衣两种肩饰。清代皇帝、皇族及近臣显官的冬衣以裘毛制作的端罩为贵。服制中规定的冠饰有朝冠、吉服冠、行冠、常服冠等,朝珠的佩戴是清代服制的又一特色。清代一般男子的服饰有袍衫、马褂、马甲、裤装及各类便帽、鞋靴等。
满族妇女的典型服装为衣裳连属的旗人长袍,即旗袍。旗袍外习惯加罩坎肩,坎肩形式有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及斜直下襟等,坎肩的交襟处及边缘多镶绣宽阔繁褥的边饰。
清代汉族妇女装束沿袭明代,一般为上着袄、衫,下着长裙。
清末,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盛,西式服装开始进入中国,也使中国服饰发展进入了转折期。在新旧交替之际,中山装、学生装、西装革履、长袍马褂、改良旗袍、军警服等被不同阶层的人广泛穿着。
唐朝服饰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
襦裙半臂穿戴--半臂这种服饰早在初唐即已出现;不仅在中原地区流行,西北地区的妇女也同样喜欢襦裙半臂穿戴,半臂是从短襦延边出来的一种服饰,一般都用对襟,穿在胸前结带。也有少数用“套衫”式的,穿时从上套下,领口宽大,呈坦胸状。半臂的下摆可以显现在外,也可以像短襦那样束在裙腰的里面。从传世的壁画,陶佣来看,穿著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衬内衣(如短襦),而不能单独使用。
宋朝服饰
宋代服装分三种:一为自皇后、贵妃至各级命妇所用的"公服",一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称"礼服";一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代女子服装
宋代官服大部分是沿袭初唐。在北宋初年因服饰没有定制,又受外来影响,所以曾出现过着"毡笠"、"钩墪"(袜袴)的契丹服,人们称它为奇装异服。
宋代官家服饰普遍十分奢侈,民家着装也很讲究。宋太祖三年(乾德年间)规定宫内妇女的服色要随大夫变化,还规定庶民百姓不得采用绫缣五色华衣。到仁宗、英宗、神宗直至政和七年时期,官府提倡改良服饰,而且更趋奢华。
宋仁宗皇后像
对于这些规定民间庶民置若罔闻,绫缣锦绣任意服用。一些京城的贵族闺阁们,还别出心裁地设计出许多种装扮方法,追求出新与别致。不但衣料选择考究,而且梳妆也很特别,有的梳大方额,有的扎发垂肩,有的云光巧额鬓撑金凤,贫者还有用剪纸装饰头发,身上抹香,足履绣花等。
元朝服饰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蒙古人和汉族衣冠是一个体系,仅仅是发型不同 [3] 。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明朝服饰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清朝服饰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以及汉族的一切服饰,但满族服饰同时吸收了明朝服饰的纹理图案。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
朝服
龙袍、凤袍
龙袍
凤袍
凤袍
氅衣
甲胄
皇室甲胄
清代女装
黄马褂
清代蟒袍
满清强迫汉族人剃发易服时,是男从女不从,也就是汉族女子还是穿汉族服饰,明朝的立领款式衣服逐渐被满族服饰所模仿,不过旗装的领子一般不高,镶边滚边却极繁琐,到清后期才开始出现稍高点的元宝领,清末民初一度流行过一种掩住下巴的超高领(可以参看老照片或小说《京华烟云》,上面对服饰变迁有描写)。明清的高领最大区别在衣襟,明朝立领衣服一般是对襟或者交领,而旗装是斜襟,(现在有的影视剧里面让明朝女子穿上旗袍似的斜襟衣服,简直就是穿越。)到了民国时期,旗袍经过改良,与西洋因素融合,逐渐演变为现在常见的样式,衣领也有高低等各种款了。
(1368~1911) 明清两代的服饰面貌有较大差异。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
明代服饰 明代政权建立后,曾力图消除元代蒙古族服制对汉族的影响,“悉命复衣冠如唐制”,但当务之急是安定社会、发展生产,未能真正贯彻。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才确定了许多主要服饰。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植棉,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
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样式近似唐代圆领服而尺寸宽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襬”(摆);衣料多用纻丝或纱、罗、绢,但颜色、花纹有别。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cm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图12)。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
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帽翅长达1尺2寸;常服戴乌纱帽。入冬以后,皇帝还赐给百官毛皮暖耳,很象后世的耳套,平民不准使用;同时有披肩、围脖等御寒用品。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帔。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
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当时出现一种长身背心,状似士兵的罩甲,故名马甲,在青年妇女中尤为流行(图13)。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不得用大红、鸦青、黄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代服饰 清王朝取代朱明,即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图14)。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丝纺绣染及各种手工专业的进步,为清代服饰品种的丰富创造了条件,形成了炫耀财势的繁琐装饰重于艺术表现的特点。按规定,绫罗绸缎此时已不再是官僚富户的专用品。
清代一般男子服饰有所谓京样高领长衫,腰身、袖管窄小,外套短褂、坎肩(背心),头戴瓜皮小帽,手持“京八寸”小烟管,腰带上挂满刺绣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饰物,可算是时髦打扮,北京一带尤盛。很多地主、商人就如此装束。
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1662~1735)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或达1尺多,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多至十几道,有“七姐妹”、“十三太保”、“十八镶绲”诸名,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图15),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服饰史的明清 2、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服饰特点 3、旗袍为什么那么像明朝的明立领? 4、明清服饰是怎样的呢? 中国服饰史的明清 (1368~1911) 明清...
本文目录一览: 1、明清服饰是怎样的呢? 2、中国服饰史的明清 3、明清服饰风俗有什么不同?详述一下哦! 4、旗袍为什么那么像明朝的明立领? 5、怎么分辨旗袍和汉服?各国人眼中的旗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