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旗袍(旗袍的女人)

qipaousa6个月前Untitled4

本文目录一览:

简述中山装或旗袍的特点和影响。从他们的演变中你怎样理解民族服装的继承和发展。

中山装,其意不同于中山路、中山公园之类纯属纪念的名称,它是因孙中山先生亲自组织并参与具体研制而得名的。那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作为总统的他常常要会见宾客,穿清朝的长衫马褂既不符合他的革命精神,也不符合国人的反清情结;而清代末期,由于政府腐败,一部分国土沦为殖民地,西洋服饰样式随之传入我国。于是有人建议采用西服样式,孙中山先生认为它不能代表中华民族的特色,而且大多数国人也不能接受。正如主张“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的林语堂在《论西装》一文中所言:“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穿西装。这问题虽小,却已经可以看出一人的贤愚与雅俗了。倘是一人不是俗人,又能用点天赋的聪明,兼又不染常癖,总没有肯穿西服的,我想。在一般青年,穿西装是可以原谅的,尤其是在追逐异性之时期,因为穿西服虽有种种不便,却能处处受女子之青睐,风俗所趋,佳人所好,才子自然也未能免俗……不过平心而论,西装之所以成为一时风气而为摩登士女所乐从之,惟一的理由是,一般人士震于西洋文物之名而好为效颦;在伦理上、美感上、卫生上是决无立足根据的。……20岁至30岁的女子着西装,我还赞成,因为西装确可扬其身体美,身材轻盈,肥瘦停匀的女子穿西装,的确占了便宜。然而我们不能不为大多数的人着想,像纽约终日无所事事髀肉复生的40余岁贵妇,穿起西服,露其胸背,才叫人触目惊心。这种妇人穿起中服便可以藏拙,占了不少便宜。”最后他幽默地侃道:“狗不喜欢带狗领,人也不喜欢带上西装的领子。……冬天妨碍御寒,夏天妨碍通气,而四季都是妨碍思想,令人自由不得。文士居家为文,总是先把这条领子脱下,居家而尚不敢脱领,那便是惧内之徒,另有苦衷了。”同时他极言中国“衣裳”的好处:“不但能通毛孔呼吸,并且无论冬夏皆宽适如意,四通八达,何部痒处,皆搔得着。”孙中山先生于是找来一位裁缝共同设计新款式服装。他们参照西服的结构和中国传统服装紧领宽腰的特点,然后以当时在东南亚地区华侨中流行的一种服装为基础加以改进———在原来的立领上加上一个小翻领,在前胸设计了上下四个明口袋,好一个“四房挂厅”。这种服装式样美观大方,非常实用,很快就流行起来,并成为当时中国男子的“国服”。在以后几十年,它一直是中国人的正式服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生前在正式场合总是穿着中山装,显得格外庄重、坦荡和从容大度。

旗袍嘛,它堪称为当时中国女性的“国服”。旗袍原先是满族的无领宽腰直筒式袍服,男女混穿。清初,仅在皇族及贵族女子中流行,套上马甲(背心),显得风韵不凡。清代中期,满汉妇女相互仿效对方服饰———汉族妇女的上衣下裙为满族妇女所穿戴,满族女子的旗袍被汉族女子所采纳。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较早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广州,满式旗袍被融进了西服的适体风格,因此在领子高低、袖子长短、开衩高矮等方面发生了微妙变化,变成收腰、有领的曲线型款式,充分展示中国女性追求苗条和“三围”的曲线美。由于它摆脱了传统的保守式样,适合当时妇女要求解放的新思潮,因此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成为一种新时髦。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已经走进中小城市甚至乡村,几乎成了当时中国妇女的风行服饰。但层次不同的女性追求不尽一样:青年学生喜欢穿青布旗袍,以示纯洁无瑕,电影明星以其气质和爱好不同而各显风骚,标新立异成为当时时装新潮流的领头雁。旗袍的典雅、庄重令其自然成当时外交活动和交际场合的礼仪服饰,至今受到中国女性的青睐;而那大紫大红的旗袍,则成为当今宾馆酒店和官场一些重要庆典活动的礼仪服饰,给人一种喜气盈门、吉祥如意的欢悦。于是,它已经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一个亮点而深得外国女性的赞赏。

参考资料参见楼上的

旗袍平时穿可以吗?有什么讲究吗?

旗袍平时也可以穿的,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

现在的旗袍,少了几丝隆重正式,多了几分随意闲适,大可不用一提旗袍就抱着只能欣赏远观的态度,敬而远之。在穿着旗袍的时候,要想将旗袍穿得更得体。

穿旗袍体型不能太瘦。现在的人追求以瘦为美,很多人更是拼了命的减肥,但是过度减肥不仅对身体不好,而且从美观上来讲,太瘦的人反而只有骨感了。穿旗袍就适合稍微圆润一点的身材。

穿旗袍要淡妆,不适合浓妆、夸张妆容。脸部适当淡妆修饰更能凸现穿着旗袍的美丽,所谓淡妆就是通过恰到好处的方法,强调突出自己面容本来所具有的自然美。妆色清淡典雅,自然协调,是对面容的轻微修饰与润色。

传统的中式服装搭配耳饰是非常经典的,面对这样挑人的大红旗袍,大概也只有一代不老女神林青霞能完美驾驭。而能与此旗袍交相辉映的无疑是青霞教主耳畔的硕大珍珠耳饰,典雅大气隔着屏幕扑面而来。

身着旗袍的女人有一种别样的韵味,无论是大家闺秀的端庄还是小家碧玉的清纯,或者是优雅妇人的温婉,一袭旗袍都可以诠释得淋漓尽致。

旗袍对人和身材的要求非常高,不是什么人都穿都好看的。

身材最好的是肩宽腰细胸部坚挺饱满,五官端正秀丽,气质优雅举止文静的女性穿是最美的。旗袍必须紧贴身体,不能松松垮垮的,必须像皮肤那样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才好看。旗袍展示的女人凹凸玲珑的身材,旗袍显示的是女性的端庄文静秀气。

扩展资料:

旗袍是中国独有的具有典型中国风的传统女性服装,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穿上旗袍的女性可以展现自己凹凸有致的身材和婀娜曼妙的身姿。

旗袍是最能体现中国女性,优雅柔美韵味的服装,那份东方神韵,宛若古典的花。

开放在时光深处,任凭光阴的打磨,仍旧存留着那份独特味道。

多少女子都梦想着,有一袭华美的旗袍,得体地穿在身上,风姿绰约,尽显妖娆。

就像有一段随心的爱情一样,舒适地存在着,亦是一种安然。

复古与典雅,精致而高贵,这是对旗袍的真实写照,经典的,往往也是不易过时的,迄今为止,反倒是成为新一轮的时尚之选,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对气质的要求。

长款丝绸旗袍裙文字复古旗袍,穿出你的气质与美丽。清新高雅的款式,让每个人都喜爱的装扮,形成腿长的视觉效果。精致的花纹,显得优雅大方,贴身的剪裁,完美映衬身形,展现女性身体曲线的优美。

旗袍在所有人的眼中大概是天生就拥有着一种优雅温婉又带着性感的气质,浑身上下都笼罩着一股古典温婉的气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旗袍

旗袍是怎么来的?

根据晚清徐珂的《清稗类钞》中的记载:“八旗妇女衣皆连裳,不分上下,盖即古人男子有裳、妇人无裳之遗制。”可以分析出当时旗女所穿的袍服就是旗袍的雏形。然后在世易时移中参杂了情感、时尚乃至政治而演化成今天的模样。

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权主义的崛起解放了当时很多的传统思想,给历史的变革注入了更多的时尚气息。在1920年的《解放画报》第7期也有记载:“不料上海妇女,现在大制旗袍。”

旗袍给人留下老上海的深刻印象,的确当时在上海旗袍的普及也是起到带头作用的,然后再北京,随即蔓延南下再广州和香港迅即流行,旗袍之风随即席卷全国。

而在1929年旗袍的穿着竟然惊动了当时的政府,政府颁布了《民国服制条例》规定了女子礼服的两种款式:一款是蓝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长身旗袍,还将旗袍正式纳入为国服。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民国电视剧的学生穿着有着固定的搭配,确实是回归历史的。

在1937年,由于日本人的入侵也间接惊扰了当时时装的流行趋势,在大逃亡中还是基于舒适的便捷化为主。所以在1940年旗袍的样式更趋向于简洁、因此缩短了长度、减低了高领,还省去了繁琐的修饰。在炎热的夏季还取消了袖子,给妇女更多的便携。

古代贵族妇人的服装怎么样?

宋代妇女服饰比较复杂。这也是从古至今服装发展的共性。当时许多服饰别出心裁,花样百出,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后来政府不得不下令规定:妇女的服色都服从丈夫的服色,平常人家的妇女不准穿绫缣织的五色花衣。但当时人也没怎么遵守这个规定,时装兴盛的风气有增无减。当时还有偏好“奇服异装”到了采用外国服式的,后来皇帝诏令凡有穿契丹族衣服的人,都定为杀头之罪,可是当时时装的盛况空前。

宋代贵妇的便装却时兴瘦,细、长,与以前各个时期不太相同,衣着的配色也打破了唐代以红紫、绿、青为主的惯例,多采用各种间色粉紫、黑紫、葱白、银灰、沉香色等。色调淡雅、文静,合理地运用了比较高级的中性灰色调,衣饰花纹也由比较规则的唐代图案改成了写生的折枝在纹,显得更加生动、活泼、自然。

一般平民女子,尤其是劳动妇女或婢仆等,仍然穿窄袖衫襦。只是比晚唐、五代时的更瘦更长,颜色以白色为主,其它也有浅绛、浅青等。裙裤也比较瘦短,颜色以青、白色为最普遍。

总的看来,宋代妇女的装束,除了北宋时曾一度流行的大袖衫襦,肥阔的裙裤外,窄、瘦、长、奇是这一时期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衫是一种最普通的衣式,宋代妇女的衫多半用刺绣为装饰。大多是圆领、交领、直领、对襟,腰身清秀苗条,下摆多,有较长的开气,衣料一般是用罗、纱、绫、缣等轻软的料子。

襦与袄是相似的衣式,襦的造型短小,一般到腰部,对襟,侧缝下摆处开气,袖端细长,衣身也比较窄。襦有单襦,复襦,单襦与衫相近,复襦与袄相近。通常贵族妇女的服色以紫红、黄色为主,用绣罗并加上刺绣。平常的妇女多以青、白、褐色为多,上了年纪的妇女也喜欢穿紫红色的襦。

而袄大多是有里子或夹衬棉紧的一种冬衣,对襟,侧缝下摆开气,又叫“旋袄”,可以代替袍。宋代对袍的穿用是有限制的,除命妇可以穿外,其余大多数的民间女子是不准穿的。后规定命妇的袍色,三品以上是紫色,绣着仙鹤和芝草,三品以下律用黄色,并不绣花样。可以随各人的喜好来选择。

窄袖衣是宋代女子中普遍流行的一种便服。式样是对襟、交领、窄袖、衣长至膝。特点是非常瘦窄,甚至贴身。由于这种服装式样新颖又省料,所以很快就流行了起来,不但贵族女子喜欢穿,一般的女子也仿效。这也表明,宋代人注意经济实用,除了头髻外,穿衣尽量节约衣料,这样既便于行动,又夸张了女性的曲线美。

明代的女装已与前代不同,但在明初还能看到舍人和元代的影响。左衽、窄袖长袍仍可见到。一般女子时兴窄袖的衫襦、背子、长裙等。明代妇女的裙式变化比较多,是一种流行的服饰。明代贵族妇女的服色规定用真红,鸦青和黄色,而一般女子只能用紫绿,桃红和浅色。

背子是明代贵族妇女的礼服之一,又称“披风”,与前代的背子、背心相似。一般在秋冬季节穿,一般妇女也把背子做为礼物穿,式样是大袖宽身。乐妓能穿黑色的背子。

比甲本来是元代的服式,但在北方尤其受妇女们喜欢,作为日常的服装,领式对襟,盘领或交领,无袖或短袖,长至臂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长,离地不到一尺,自从元代有了纽扣之后,比甲上也有用纽扣的,这样穿起来更方便、快捷、系结严紧,是服饰的新变化。比甲一般穿在大袖衫,袄子之外,下面穿裙,所以比甲与衫、袄、裙的色彩搭配能显出层次感来。到了清代,除了在家里的老妇人怕冷穿棉比甲外,比甲一般都不穿了。

长袄、长裙是一种便服。长袄的式样是盘领、交领或对襟,领子上用金属扣子系紧,窄袖,领袖和下摆都有缘边,与明代前的袄不同的是,一般长到膝下,所以叫“长袄”;服色多用紫色、绿色;衣料一般罗、缎,袄上的花纹与大袖衫相似,一般都是刺绣。

明代由于妇女盛行裹足,又追求“行不露足”,所以贵族妇女都穿长裙来掩饰金莲小脚,裙上绣着缠折枝花纹,或在裙幅下边一、二寸的位置,绣上花边,作为压脚,最初裙幅用六幅,也是遵循的古仪礼,所谓“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变成了八幅,腰间的细褶也很多,走起路来好象粼粼的水汶一样。

明代妇女还有一种内衣,叫“腰子”。是围在妇女胸前,露出肩臂和乳胸上部的一种衣服,

它与肚兜不同,是用宽幅的纱绫,横缠在胸前有的还有纽扣,加刺绣。

清代妇女服饰中最为显著的是纽扣的作用。纽扣原来主要在礼服上使用,清代纽扣成为各种衣服上不可缺少的衣饰。纽扣最初只装饰在领子上,使自古以来的交领,盘领、直领等领一改而成了高领。原来脖子总露在外面,有了纽扣就可以不露了。

清代汉族妇女一般穿窄袖袄、衫、坎肩、裙、裤等。

旗袍,是满族妇女中很流行的一种长袍,后来也成为汉族妇女主要的服饰之一。清代满人穿的旗袍与后来称为旗袍的服装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但后来的旗袍是在满人这种长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旗袍,最初极为宽大,腰身为筒式,后来渐渐变小。圆领、右衽、高领或低领,清末时高领能高达二寸半左右。旗袍有单、夹、棉、皮之分,都按季节的变化来区分。袍色一般浅淡居多。满族妇女穿旗袍时,大多喜欢在旗袍外面罩上一件坎肩。

清代的汉族妇女服饰大多沿袭明代;一般是上着袄、衫、下着裙,后来不穿裙,改穿裤。

袄衫多是圆领,右衽,大襟,对襟,琵琶襟,大袖,且锦绣镶边。袄的质料多用棉、缎、衫多用纱、罗、绸等,也有舍织蜡染的花布。颜色以天青、湖蓝、粉、白、红等为多。冬天也用貂、狐之类的皮毛的。镶边也是极为复杂、精美、当时有“十八镶”的说法。

一般好的裙,式样较多。如苏州妇女的“白褶裙”,整幅裙多达上百个裙前面有类似蔽膝,左右打褶的“马面裙”,又叫“月华裙”,因为裙的每个褶中,五色俱全,好似皎洁的月亮晕耀光华而得名;又有“弹墨裙”,是用墨弹在裙口子上,雅素而别具风格,象一幅水墨画,渲染出千姿百态的变化;此外还有“凤尾裙”、“鱼鳞百褶裙”,“洋印裙”、“金泥簇蝶裙”、“绣凤凰裙”、“满花裙”、“一块玉裙”、“鬼子栏杆裙”、“饰件镶滚裙”、“叮铛裙”等等,这些裙各具特色,又仅突出了妇女修长的身段,又显示了华丽而丰富的装饰美。

清代未成年女子都穿裤。裤式为高腰、合裆、裤长至脚,造型不象男子的裤那么肥阔。穿的时候用一条长带系腰,余下的部分作为装饰。女子的裤比男子的色彩鲜艳,花纹丰富,可以按自己的喜欢选用。另外女子的裤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裤脚上饰有各种镶边。光绪时,裤口要做好几层镶边,第一道最宽,二、三道就窄了。到了宣统的时候。裤管又要细窄,镶边也比以前减少了。

隋至唐初的女子服装,大多是上穿窄袖,衫襦。下穿长裙,腰系卡带,肩披长巾,脚穿高头鞋碌。窄袖长到手腕。上衣短少仅仅到腰部,在唐朝的壁画中,唐代妇女穿的就是窄袖衫襦。身长披帛。长裙。这种上衣极短而下裙拖长的服饰、更能显示出比例上的节奏感而表现出体态美,可见唐代妇女的绰绰风姿。

唐代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是贵族妇女在庭院散步、菜花、促蝶、戏犬时常穿的服装式样是:袒露胸部上部,大袖,对襟衫,长裙,肩披批帛,饰有织文和绣文,裙腰高至乳部以上,以大带系结,大胆地夸张了女子的腿部又好箱是现在朝鲜妇女所穿的群,上短下长。面料一般是纱罗织品。所谓的‘绮罗纤线见肌肤’,又是唐代妇女服饰的一大特点,即仅以轻纱蔽体,这种装束体现了唐代文化开放的特点。宋代妇女也穿纱,罗衫襦,但从穿着的方式,面料透明的程度上都无法以唐代比,隋唐时期女子的裙,腰高至

部,半担化,露

部裙长可拖地,并且造型瘦俏。从隋唐壁画中可以看到隋唐女子穿衫,长裙亭亭玉立和秀美形象。裙的色彩从绯、紫、黄、青等为最流行。当是唐弦宗的杨贵妃最爱穿一种黄裙,这种裙子用阴金香草染成,色泽如花,特别鲜艳,不怕日晒,而且可以发出芬芳的清香。这种黄裙逐渐在宫缤妃、仁官之家的太子家中流行,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折腰多舞阴金裙”。就说明了这一点。

春秋战国: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侯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为什么说旗袍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与汉族军阀豪强结合到一起,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血腥杀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汉族百姓与之斗争,努力保存汉服,遭到满清统治者的镇压屠杀。最重要的问题是,满清建立后为什么要强迫汉人剃发垂辫易服?按常理,穿什么服饰,留什么发型和统治并无多大关系,但满洲人入关并建立清后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汉人不能接受异族统治是因汉人鄙视野蛮,接受野蛮的统治对汉人来讲是种侮辱。汉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灿烂的文化,相比异族,汉人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相比之下,满洲人文化实在肤浅,实在自愧不如。这种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满洲贵族拼命学习汉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满洲贵族深恐汉人看不起他们,因此要想统治汉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汉人习异族风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汉族精神萎缩,使汉人丧失自尊、自信,打掉汉人骨子里的民族优越感。汉族传统的冠戴衣裳大多被禁止穿戴,是汉族的民族耻辱,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着装与戏曲宗教等场合。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满族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内外交困,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服装装饰一扫清朝矫饰之风,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产生于辛亥革命后,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别于旗女的长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这在以后的章节中将会详细介绍。

民国女子服饰的发展历史,民国女子服饰有什么特点?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样式多样,很多人觉得旗袍是一个代表。旗袍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很多人喜欢穿,因为可以显示出女子的优雅气质和优美身材,也是女性突破以往裹脚束缚的体现,这个时代就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女子的变化尤其大,很多上层名媛也是身着旗袍,出入高档场所。

旗袍不是所有女子都穿着的服饰,很多女子喜欢穿的服饰是学生的那种装束,就是上身短衫,可以体现女子优雅的身姿,下身裙摆,可以显露女子的曼妙步伐。当然,这个服饰仅仅局限于青春靓丽的女子穿着,要是一些妇人穿就会被人取笑的,认为是装嫩。这个就不大好了。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套裤,这个是借鉴了西方的服饰修改的,这个也是在当时比较流行的,当然也有的人认为这个是一个新时代的象征,可以跟旗袍一样相提并论,个人觉得,这个服装已经适合在家里穿着,要是出去,还是比较扎眼的,当然,就有人喜欢被别人评论,这个也是赚取回头率的好方法。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更多的是体现了当时的气息,那就是自由和平等。很多人呢穿着不再是那种束缚式的,而是舒服样式的,现在的女子感觉跟那个时候是一样的,清新自然大方是那个时代女子服饰发展的特点,也是对中国古代服饰一个巨大的改变,我们现在的很多服饰,基本上是延续民国时期的那个理念,你喜欢民国时期的女子服饰吗?

标签: 妇人旗袍

相关文章

妇人旗袍(女性旗袍装)

妇人旗袍(女性旗袍装)

本文目录一览: 1、旗袍平时穿可以吗?有什么讲究吗? 2、为什么说旗袍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服装? 3、民国女子服饰的发展历史,民国女子服饰有什么特点? 4、古代贵族妇人的服装怎么样? 旗袍平...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