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题。男生穿改良版的旗袍裙是没有问题的,但会受到别人的议论也很正常,只要不畏惧别人的议论眼光即可。
旗袍真正的前身,我以为是从清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穿着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旗袍真正的流行是在30、40年代的上海,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商埠开放的上海华洋并处,五方杂居,成为十里洋场奢靡繁华之地。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30年代后期的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径而走,全国效仿。
"旗袍"顾名思义是由清朝时期女性所穿著的服饰演变而来,19世纪中叶,许多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因华洋杂居受西风影响更甚,旗袍便是当时由汉族妇女在穿著中吸收西式服装裁剪方法不断改进而定型的。旗袍中所蕴含着中国文化、花鸟、图绘、手工刺绣,可谓是艺术的结合产物。
所以只要看到旗袍、听到旗袍,都会令人联想起高贵典雅、温柔婉约的中国女性特质。并且在世界服装时尚潮流不断的创新变换当中,旗袍依然有其独特的品味,尤其在近年来,旗袍服饰在时装世界的舞台上,也成为中国女性文化特质的代言
以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欧美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这个东方古国的大门,随之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服饰方面,最为明显的变化是由出国留学人员引起的剪辫易服,特别是在中华民国(1911—1948)建立之初发布了《剪辫通令》,中国男人从此摆脱了令他们感到屈辱的沉重的辫子。而着装方面前所未有的变化是从代表着文明、进步潮流的各种新式服装开始的。
民国时期,沿袭下来的清代服饰受到欧美时尚的影响,样式和品种逐渐发生了变化。中上层社会的男士除着长袍、马褂、布鞋,戴瓜皮帽外,也穿中山服、西服、皮鞋,戴礼帽。一般民众着土布长衫(以蓝、灰为主)、土白布短衫裤、棉长袍、棉滚身短袄、棉背心、大裆抄腰裤等。中上层社会的女士小姐穿各种面料的旗袍、西式连衣裙及高跟鞋,戴金银玉翠等珠宝首饰,下层女性则以穿花布中式衣褂、绣花鞋为主。
男装在清代日常装长袍马褂的基础上,变化出了新的款式和搭配。马褂对襟窄袖,长至腹部,前襟钉钮扣5粒。长衫一般是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两寸,在左右两侧的下摆处开有一尺左右的小衩,袖长与马褂齐平。穿着时,长衫外罩马甲,下配西裤,头戴西式礼帽、白色围巾、锃亮皮鞋。这种中西合璧的穿着方式是民国初期中国中上层男子的典型装束。而完全的西装革履则被视为一种大胆的新派作风。
民国初年,许多青年学生到日本学习,带回了日本的学生装。这种沿用了西式服装三片身和袖身分开剪裁的服装式样,给人朝气蓬勃、庄重文雅之感。它一般不用翻领,只有一条窄而低的立领,不系领带、领结。在衣服的正面下方左右各有一个暗袋,左侧的胸前还有一只外贴兜袋。这种学生装不仅深受广大进步青年的喜欢,还衍生出了典型的现代中式男装——中山装。
中山装的特殊之处是对衣领和衣袋的设计。高矮适中的立领外加一条反领,效果如同西装衬衣的硬领,上衣前襟缝制了上下四个明袋,下面的两个明袋由压褶处理成“琴袋”式样,以便放人更多物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与之相配的裤子前襟开缝,用暗纽,左右各插入一大暗袋,而在腰前设一小暗袋(表袋),右后臀部挖一暗袋,用软盖。这种由中华民国创始人孙中山(1866-1925)倡导并率先穿用的男装,较之西装更为实用,也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生活习惯,虽然采用了西式的剪裁、西式的面料和色彩,却体现了了中装对称、庄重、内敛的气质。自1923年诞生以来,中山装已成为中国男子通行的经典正式装。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开始萌芽,妇女不再甘心做男人的附属品和家庭的牺牲品,不少妇女尝试一直是男人在做的工作,开始穿长裤、剪短发。这股风潮与席卷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合流,女性在追求科学、民主、自由风气的影响下,纷纷走出家庭接受高等教育,谋求经济独立,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留洋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学生率先穿起了“文明新装”——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衣长不过臀,袖短及肘或旗袍是喇叭形的露腕7分袖,衣摆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与之相配的裙,初为黑色长裙,裙长及踝,后渐缩至小腿上部。这种简洁、朴素的装扮成为了20世纪一二十年代最时髦的女性形象。而对西方审美眼光的推崇,也影响到了中国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欧美的化妆品、饰品进入中国市场,美白皮肤、养护头发、向上翻翘眼睫毛、涂抹深色眼影、剪掉长发、烫发,以及戴一朵夏奈尔式的茶花或一条长长的绕颈珍珠项链、拎一只皮毛质地的手提包、脚穿丝袜和高跟鞋……构成了时髦女性的日常形象。
而今天的人们津津乐道的旗袍也是在这个时期不断改良,成为了一种现代意义的时装。
所谓“旗袍”,即旗人之袍,而“旗人”,是中原汉族人对满族人的称谓。旗袍原本腰身平直,而且很长。1921年,上海一批女中学生率先穿起了长袍。初兴的式样是一种蓝布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袍长及踝,领、襟、摆等处不施镶滚,袖口微喇,看上去严冷方正。这种式样的服装一经走上街头,就引起了城市女性的极大兴趣并竞相仿效。此后的旗袍不断受到时代潮流的影响,在长度、腰身、衣领、袍袖上多有变化。
20世纪20年代中期,旗袍的袍身和袖子有所减短,腋下也略显腰身,但袍上面仍有刺绣纹饰。20年代末期,袍衣长度大幅度缩短,由原来的衣长掩足发展到衣长及踝进而缩至小腿中部。腰身更加收紧,大腿两侧的开衩也明显升高。30年代以后,改良旗袍的变化称得上日新月异。先是时兴高领,待高到双颊时,转而以低领为时髦,低到不能再低时,又突兀地将领子加高以显示时尚。袖子也是这样,长时可以遮住手腕,短时至小臂中部,继而露出肘部,至上臂中部,后索性去掉袖子。下摆也是忽而长可曳地,忽而短至膝上。除了两侧以外,有的开衩还被设计在前襟,并使下摆呈现弧形。面料的选择上除传统的提花锦缎外,还增加了棉布、麻、丝绸等更为轻薄的品种,采用印花图案,色调以素雅为美,领、袖、襟等部位也用镶滚,却并不繁琐。中国传统的服饰形象并不突出腰身,但随着20世纪女性服饰追求身体曲线美的倾向越来越鲜明,旗袍成了展现女性性感身材最理想不过的装束。
本文目录一览: 1、男生穿改良版的旗袍裙有什么问题吗 2、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演变过程 3、文明新装与改良旗袍有何区别呢? 4、旗袍改短需要移高开衩吗? 5、请问谁是知道是何人在何时对...
本文目录一览: 1、旗袍改短需要移高开衩吗? 2、男生穿改良版的旗袍裙有什么问题吗 3、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演变过程 4、文明新装与改良旗袍有何区别呢? 旗袍改短需要移高开衩吗? 旗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