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袍光辉(红旗袍绿旗袍)

qipaousa6个月前Untitled1

本文目录一览:

旗袍 求关于旗袍的各种介绍~ 要求内容丰富,言简意赅 不要长篇大论,点到为止~

旗袍简介

旗袍(qipao,cheongsam)传统女性服饰之一,在20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时汉族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

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身穿传统旗袍的宫廷人士]

身穿传统旗袍的宫廷人士

[编辑本段]

旗袍起源

现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旗袍]

旗袍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血腥杀戮,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期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编辑本段]

旗袍形成过程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铗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当时的上海,是亚洲时尚的中心,是社会名媛的乐园。

定义更为宽泛而事实上基本形却更加确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30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国趣味(或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所显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为多)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

[编辑本段]

旗袍穿着特点

特征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较少,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旗袍样式分类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

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琵琶襟旗袍礼服——

此外还有双圆襟旗袍、双开襟旗袍等款式。

领子

一般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 、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

材质

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

色彩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满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图案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织锦缎,配以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

制作

1.裁剪

(1)确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叠在里面,将粉线画在反面,浅色衣料勿用过深色的画粉;

(2)确定衣料的对折线——因旗袍前后中心都没设缝,所以排料时可以把面料独边对折,折够身肥为止。

(3)确定衣料图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领片上的图案方向一致;

(4)裁剪丝绒面料时,注意使各衣片毛绒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裁剪时,要在轮廓线外加适当的缝份和贴边。 如装缝普通拉链,止口需1.5cm,隐形拉链,止口需1cm,包边和嵌边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检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数量和质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无错裁)

2.缝制

(1)衣片归拔

(2)侧缝贴牵条

(3)襟边贴牵条

(4)缝制

[编辑本段]

旗袍旗装旗服

现在的旗袍,尽管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或称“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二者更不存在你包括我或我包括你的关系。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而旗装,则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为便于区别与理解,以下也对旗装进行“特色”概述:

特征: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

[清末女子]

清末女子

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

色彩: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盘滚设计: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

图案: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提到李玟,为什么大家都说“她的履历表很牛”?

提起李玟,相信70后、80后应该相当熟悉,她是一位在国际上知名度极高的亚裔歌星,也是一位台风大气、形象性感的天后级人物,而她的履历更是漂亮到令无数人艳羡和钦佩。

她的履历究竟有多牛?一起来看看吧。

李玟1975年1月17日出生于香港,父亲是印尼华侨,母亲是湖北武汉人,两人在北大读书时认识。

但是,在李玟尚在母亲腹中时,她父亲便因病去世了,从此三姐妹由母亲独自抚养,最困难时一家4口挤在只有双人床大小的房子里过活。

9岁时,李玟随家人移民美国旧金山,开始她刻苦努力的求学生涯。据说她大学时连续4年任学生会会长。

1993年,李玟回香港过暑假,期间参加了TVB电视台主办的新秀歌唱大赛,演唱惠妮休斯顿的《run to you》,获得第2名。

因而加入香港华星唱片公司,和同公司的歌手一起出国粤语两张合辑《93火热动感lalala》,从此开始了她的音乐之路。

1994年,李玟签约台湾现代派,发行首张个人专辑《爱就要趁现在》,此专辑一周的销量就达到20万张,并获得1994年十大最受欢迎偶像歌手票选活动最佳新人奖。

1995年,发行翻唱英文专辑《Brave Enough To Love》,月销量达13万张,打破了台湾女歌手发行英文专辑的记录,也彰显了李玟在英文歌领域的实力。

1996年,签约台湾Sony Music,推出英文专辑《CoCo’s Party》,此专辑在台湾、韩国和马来西亚皆有发售,仅台湾地区就破了53万张。这张专辑让李玟的声名逐渐走向国际。

1997年,发行专辑《每一次想你》,同年10月18日,李玟在北京的和平House迪厅举办 ‘新力新力量 李玟想你是真’ 内地首个歌友会。

从她出道这几年的举动来看,不难发现她的每一次跳槽都是因为找到比先前更好的唱片公司,并且中英文专辑、内地与海外市场皆兼具,足见她的野心以及对自我的期许。

1998年,李玟转型成性感舞曲天后,推出了极具个人风格的代表作《DiDaDi暗示》,此歌发行后立即引起一场全球的疯狂。

仅台湾地区就在短短28天销售了50万张,3个月破100万张,接着全亚洲破180万张。

同年6月发行超卖天碟《SunnyDay好心情》,随后又作为亚洲中文区唯一代表赴巴黎为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献唱,演唱《Colors Of The World / 颜色》,正式扬名海外。

据说在台湾Sony Music公司期间,李玟与同属一个公司的王力宏因互相欣赏而走得比较近,并称王力宏是能够给她安全感的人,而且媒体一度曾传出两人相恋的绯闻,不过均没有得到两人的正式承认。

毕竟那时候两人都还太年轻了,加之又都是事业才刚起步阶段,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两个各忙前程的年轻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2000年,李玟获得新加坡“Radio Music Award 2000”的“国际新人奖”,也打进澳洲Billboard榜、澳洲年终单曲榜和美国Billboard舞曲榜,巨大的胜利和巨大的声誉让她稳稳跻身国际级天后巨星。

2001年,李玟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演唱《A Love Before Time》,成为首个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演唱的华人歌手,被誉为“华人之光”。

在内地则有“用生命在唱歌的人”之美誉。

2009年,发行专辑《CoCo的东西East to West》,获ezPeer+亚军、2009年腾讯盛典最佳专辑、KKBOX第五和五大唱片行华语榜首周冠军、 2010年中歌榜最佳女歌手。

多年没有感情绯闻的李玟又在2010年时被传闻跟连胜文相恋,但很快李玟就表态说自己只跟连胜文见过一次面,不知为何就被传为女友了。

该年11月份,李玟参加某活动时又被问起是否知道连胜文遭枪击一事,李玟也表示并不知情,当被问及会否致电去慰问时,她表示不会,因为两人平时没有联系,此绯闻便不了了之了。

在李玟不多的感情传闻中只有一段是李玟承认的,那就是和她的同门师兄张瑞哲。

她表示跟他因性格相投而相恋,两人也一度被认为是金童玉女,可惜后来随着李玟的名气越来越大,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不稳,加之男方后来传出移情圈中人的传闻,因而这段感情最终也以分手告终。

2011年,李玟与利标品牌有限公司行政总裁 乐裕民 (Bruce Rockowitz)在香港结婚。

她跟他于2003年于CHANEL派对上相识,之后乐裕民就一直在追她,李玟也很欣赏Bruce,表示“ Bruce最让我欣赏的是,他是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今天的成绩的。 ”

婚后两人非常恩爱,而且李玟跟他的两个女儿的关系也很好,经常能看到他们牵手出席活动的身影,可见是真的嫁对了人。

2016年,李玟参加《我是歌手第四季》,以其过硬的唱功、百变的台风和强大的气场一举夺得了冠军,再次征服万千歌迷的心。

除此之外,她还担任过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嘉宾,获得过跨越国际荣誉大奖、台湾十大偶像女艺人第一名,并且是北美春晚首位中国文化形象大使、中华文化大使,可谓是各种荣誉加身,天后光环满满。

这样的一份履历自然只能用“牛”来形容了。

这几年她减少了很多活动,据说是在积极备孕,想要生一个宝宝,祝她美梦成真!

(电影烂番茄编辑部:原野)

李玟这位“天后”级歌手,大家对她并不是陌生。她凭借独特的嗓音、性感的身材,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有很高的名气。

光从名字上就已知李玟这位歌手名气很大,殊不知看了她的履历,才知她的实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牛。

李玟,1975年出生于香港,因为在她出生前,父亲不幸离世,母亲拉扯三位女儿成长,生活非常的艰辛。

在9岁,李玟一家子移民到了美国旧金山,由此李玟不仅对中文、粤语熟悉,对英语、法语也有很不错的基础。

李玟在学校期间,可是非常认真的学习,高中时担任排球校队的队长,大学时更是连续4年担任学生会会长的职务。在学校期间,还曾参加美国年龄小姐选美、加州歌唱比赛,都获得冠军称号。可见,李玟在学校期间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子啊。

在1993年,李玟回香港过暑假,参加TVB新秀歌唱比赛,获得获得第二名的成绩,被华星唱片挖掘,并且签约华星唱片公司,开始进军歌坛。

第二年,李玟签约台湾现代派,当时推出多部专辑,如《爱就要趁现在》、《被爱的女人》、《往日情》等等歌曲都获得很高的反响。

在1995年,她就发行了第一张英文专辑,此后发行的多部英文、中文专辑都颇受欢迎,唱片也是获得很高的销量。

在90年代,李玟在港台地区的名气已经打的非常开。演唱会上更是场场爆满,在那个年代,华语乐坛上能与李玟相抗衡的歌手真的不多。再说,身材性感火辣的她,在流行歌曲中风格更是独树一格,有种“万人迷”的韵味。

在1998年,李玟开始进军国际乐坛,当时签约美国新力音乐旗下550 Music,由此她也成为第一位美国歌坛出道的华裔歌手。

在国际上,李玟的音乐知名度也是非常的高,那时她发行了很多英文专辑,销量都非常高,同时也过得许多国际上的新人奖。当时,她还作为第一个亚洲女歌手献唱迈克尔·杰克逊韩国好友慈善演唱会呢。

到了本世纪初,李玟虽然回顾华语乐坛,但她在国际上名气依旧同往日,甚至更加响亮。在2001年,李玟出席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并献唱歌曲,也成为首位在奥斯卡颁奖典礼献唱的华语歌手。

这些年,李玟也是经常出没于国际、国内各大型晚会中,并且在晚会中献唱。在2014年,李玟还登上央视春晚的开场演唱。

说起乐坛中,又怎么会少得了这些年非常火的《我是歌手》呢,李玟在2016年参加真人秀《我是歌手》比赛,最终获得《我是歌手4》的“歌王”称号,在舞台上我们也再次看到李玟的歌唱实力,获得如此称号,也算是实至名归啊!

李玟在乐坛上的实力与名气,正如履历上所说的那样高呼,让人敬佩不已。在感情上,李玟也是一位人生赢家,其丈夫是利丰集团的执行总裁,而且自相恋、结婚以来感情一直都非常的稳定。

所以说,李玟不仅歌声动听、身材性感,让人迷恋不已。看了她的简历才知,她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厉害的多,在国际上的名气,华语乐坛歌手中又有几位能与之相比拟呢!

这就是李玟,一位具实力、名气与容颜于一身的“天后级”歌手!

因为真的就是很牛啊!

李玟1975年1月17日出生于香港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早逝后,与母亲及两个姐姐相依为命。

1993年,年仅18岁的李玟就凭借着出众的唱功,获得了香港TVB新人歌唱大赛亚军。隔年,她推出了自己的个人首张专辑,由于销量甚好,又连续推出四张个人大碟,销量突破了80万!这在新人歌手中,是十分罕见的好成绩。

1996年,李玟加盟台湾索尼,发行的《李玟CoCo同名国语专辑》,不但获得了当年的销量亚军,同年发行的《CoCo’s Party》也在台湾创下了53万张销量的佳绩。 1998年,李玟开始向国际方向发展,并很快获得巨大的成功。她发行的专辑《DiDaDi暗示》在全亚洲卖出了惊人的180多万张,随后她还作为亚洲中文区的唯一代表,赴巴黎为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献唱。

1999年,李玟转签美国索尼,正式踏入国际乐坛,其发行的首张国际英文大碟《Just No Other Way》,全球销量突破200万张。

2001年,她作为首个登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献唱的亚洲歌手,现场演唱了影片《卧虎藏龙》的英文主题曲「A Love Before Time」。面对一众的外国嘉宾,李玟毫不怯场,不但英语吐字、发音都极其标准,高音发挥的更是精彩,敞亮且稳定,将整首歌曲的激烈 情感 完美演绎,获得了媒体的高度评价。

可以说,放眼整个华语乐坛,李玟的职业生涯都算得上辉煌,她也是为数不多,能真正称得上国际歌星的华语歌手,并且出道多年,全凭作品说话,从不玩人设、炒八卦,是绝对的实力派。

李玟确是是一位传奇人物。

她早在1998年的世界杯上,就演唱了《Colors Of The World颜色》,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登上世界杯开幕式舞台的亚洲女歌手。

同年她签约美国的550 music,成为首位在美国出道的华裔女歌手。

1999年李玟成为亚洲首位被迈克尔杰克逊邀请参加他韩国好友慈善演唱会的歌手。

她后来推出的英文单曲《Before I Fall in Love》,成为电影《落跑新娘》的主题曲,女主角是茱莉亚罗伯茨。

她是首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献声奥斯卡颁奖礼的华人歌手,在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演唱了《卧虎藏龙》的主题曲《A Love Before Time》,要知道当时范爷还在蹭红毯,她就已经被邀请演出了,如今奥斯卡的献唱名单可是ladygaga这样的国际巨星。

她还是唯一一位献声NBA开幕式的华语歌手。

她上过春晚,还跟周星驰一起见证了北京申奥成功,不止这些,迈克尔杰克逊、贝克汉姆夫妇、Lady Gaga、蕾哈娜,都是她的圈中好友。

有这样的履历,李玟还能这么低调,真的是很难得了,可以说中国 娱乐 圈没有一个能比过她的了吧。

对于现在的00后来讲,“李玟”这个名字已然有些陌生了。

但是如若向80、90后问起这位华语流行女歌手,他们一定会对她的“辉煌”履历竖起大拇指。

当初的李玟可谓是星途灿烂、风头无几,拿奖拿到手软。

李玟(CoCo Lee),当代华语乐坛极具代表性的亚洲流行天后,首位进军美国乐坛的华人歌手,首位全球发行英文专辑的华人歌手,影响力触及海内外及全亚洲地区,是位具有国际声誉的华裔歌手,被《时代周刊》评为“华人之光”的美誉。

大家可能对这些闪亮的标签没什么概念,这么说吧,作为我国首位进军美国乐坛的华语歌手,李玟的成就在当时来说绝对是前无古人。

当时的李玟,是首次在全球发行英文专辑的华语歌手和首位登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献唱的华语歌手,还是首位获邀于美国洛杉矶华特迪士尼音乐厅举办个人演唱会的华人歌手。

她的成就可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跨时代的意义。

从她出道开始,她就不断地在打破纪录。

1995年6月发行了第一张英文专辑《Brave Enough To Love》,发行1个月销售13万张破台湾女歌手发行英文专辑记录。

1998年6月10日,李玟作为亚洲中文区唯一代表赴巴黎为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献唱。

1999年5月27日李玟发行了中文专辑《今天到永远》,获得台湾IFPI销量年终榜第2名。

同年李玟作为第一个亚洲女歌手献唱迈克尔.杰克逊韩国好友慈善演唱会,首先推出了英文单曲《Before I Fall in Love》。

2001年李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并演唱歌曲《好心情》。

李玟的歌手生涯充满着艰辛与磨难,光辉的履历和她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如今的她已经40多岁,但是依然活力满满,正在筹备全球巡回演唱会的她即将王者归来,不知道大家是否期待呢。

说到李玟,她本来就很牛 。

李玟,1985年出生在香港,是一位华人女歌手,影视演员。提到李玟,不得不说她是一位传奇人物。她的代表作品有《滴答滴》《梦中情人》《想你的365天》等,每一首都很火爆。

李玟还曾和周星驰在莫斯科一起见证了北京申奥成功, 听到这个,李玟确实厉害,不得不说李玟的经历很传奇。

李玟还受邀参加韩国的好友慈善演唱会,邀请她的就是迈克尔杰克逊。 后来她推出的英文单曲《Before I Fall in Love》 成为电影《落跑新娘》的主题曲,就是那个朱丽叶罗伯茨的经典电影。

2001年的时候,李玟特意穿上红色旗袍登上奥斯卡演唱了《卧虎藏龙》的片尾曲 。

李玟的社交圈也是很大的,迈克尔杰克逊,Ladygaga,蕾哈娜等都是她的圈中好友。

李玟的履历可以说是很传奇的经历,李玟如此低调,真的是很难得,没有谁能比的过她。

李玟真没捧,她本来就很牛。

她在香港出道,专辑什么的就先不说了,因为跟她那首响彻南北的“滴答滴,滴答滴”来比,专辑都是小意思。还有梦中情人、想你的365天,我的天,那都是太火了好嘛!

她在1998年世界杯开幕式上献唱,成为唯一一位登上世界杯开幕式的亚洲歌手。

同年12月,她签约美国的一家唱片公司,成为第一位在美国出道的华裔歌手。不过她可不是打酱油去的,迈克尔杰克逊是她的朋友,登上格莱美、奥斯卡,就想问问国内还有谁!

李玟受邀参加韩国好友慈善演唱会,邀请她的就是迈克尔杰克逊。而这首歌,后来成为电影《落跑新娘》的主题曲,就是那个朱丽叶罗伯茨的经典电影。

2001年,登上奥斯卡,演唱《卧虎藏龙》的片尾曲,她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位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献唱的华人歌手。还特意穿了红旗袍。

被时代杂志评为华人之光。同年登上春晚演唱歌曲。

李玟是唯一一位献唱NBA开幕式的华语歌手。

在莫斯科和周星驰一起见证北京申奥成功。

贝克汉姆夫妇是她的好朋友,小贝亲自给她牵骆驼。

拉丁天后是她的好朋友。

是6座格莱美得主马丁的演唱会嘉宾。

她也是格莱美的常客,是很多著名歌星的好朋友,比如黑眼豆豆、布鲁斯马尔丁等。

Lady Gaga 蕾汉娜都是她的好朋友。

我就问你,国内还有谁!还有谁!

李玟,1975年1月17日出生于中国香港,9岁移民美国旧金山,华人女歌手,影视演员。

李玟是第一位在美国歌坛出道的华裔歌手,被时代杂志评价为“华人之光”。在国际乐坛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993年参加香港新人歌唱大赛亚军后出道,之后发行的专辑,都取得特别优异的成绩,获得特别多奖项,在天后里她的履历表可以说是令无数人羡慕了。

一朵玫瑰花,早晨的时候在风中跳舞,在阳光下跳舞,好像它将会永远保持如此地富丽堂皇,如此地确定,这么样地有权威,那么脆弱,但还是那么强壮地面对着风、面对着雨、面对着大阳,然而到了晚上,花瓣凋谢,而玫瑰花就不见了,那并非意味着它是幻象的,那只是意味着,在生命里面,每一样东西都是改变,改变使东西保持崭新、保持新鲜。

清华大学的还穷啊

旗袍又叫什么

中华民族传统女性服饰之一,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女性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 甘婷婷旗袍照

义。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由于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袍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满族之袍

旗袍是民国时期的妇女时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 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汉满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 身穿传统旗袍的宫廷人士

期,汉满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于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着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于历时最长,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剃发易服,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血腥杀戮,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当时的上海,是亚洲时尚的中心,是社会名媛的乐园。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 邓丽君旗袍照

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二十世纪20年代,受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满族统治者,摧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于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着者甚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满族封建统治者,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陈数旗袍照

辛亥革命后“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现代旗袍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刘亦菲旗袍照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装不开衩,出现旗袍后,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建国之初,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作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现代旗袍(12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定义更为宽泛而事实上基本形却更加确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30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具有中国趣味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

编辑本段旗袍特征

综述

古典旗袍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旗袍

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较少,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铗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样式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 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琵琶襟旗袍礼服—— 此外还有双圆襟旗袍、双开襟旗袍等款式。

领子

一般领、企鹅领、凤仙领、无领 、水滴领、竹叶领 、马蹄领

材质

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

色彩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满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图案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织锦缎,配以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

编辑本段制作工艺

论述中国旗袍的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历史沿革:袍服自汉代被用於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 "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著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 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流行於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於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 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赵武灵王所推行的胡服骑射就是比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风行一时,胡服在唐 开元,天宝年间与胡妆,胡骑,胡乐同为时人趋奉,可算异域文化一次大面积的流行范例,属於长安街头当年的"舶来品".在辽,金,元及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统 治时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饰的主角,虽然又都经历或表现出变得宽博的过程或趋势.清代由於历时最长且较稳定,故袍服可视为典型服饰.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 全国.随著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律 令之严性命攸关,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著装 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 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著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清朝统治者强调满语骑射,力图保持其固有的生活习俗和 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满族的服饰来同化汉人,同时又严禁满族及蒙古族妇女仿效汉族装束,从顶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 的风气之盛,可见一斑.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 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 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 整件衣服全用蕾丝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 峰造极的境地.此时的清王朝正摇摇欲坠难以为继,清廷内外交困,国力式微.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闭的国门.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军队也改练新军.在中国学生和军人中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与西式军装,军帽.洋装的输 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端.

1911 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 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橘.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由於满族统治政权的消亡,旗袍此时穿著者甚 少.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演变: 1.最早的旗袍是宽袍大袖的,中国妇女长期以来的束胸裹臂,300多年来都没有改变过.

2.20年代时,青布旗袍是当时最受女学生欢迎的.之后成为全国新女性的代表服装.

3.30~40年代的歌谣可知道旗袍已在当时的上海服装界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旗袍最光辉耀眼的年代.因当时开港通商,上海这个商业港口变出现了许多洋式的服装及文化习俗,旗袍变开始有了新的面貌.慢慢的,崎跑不在宽松,而倾向以合身显现出女子曼妙而玲珑有致的身材.但其中的花色仍带有中国文化,花鸟,图腾,手工刺绣…等.旗袍俨然成为服装上的艺术品!民间,妇女,学生,工人,政商名流的太太,无人不著旗袍.甚至一度成为了交际场合的标准服装.

旗袍的种类和款式

有单旗袍,夹旗袍,棉旗袍,有长袖旗袍,短袖旗袍,无袖旗袍, 有高领旗袍,矮领旗袍,无领旗袍,有长旗袍,短旗袍,等等.另外还可以在旗袍外面套 毛衣,马甲,西服上衣等,搭配灵活多样.

旗袍的造型

有连袖,装袖,对开襟,斜襟,大圆襟,琵琶襟等. 工艺形式上,常运用锒,嵌,盘,滚等装饰工艺,在胸襟常饰以彩绣,雕绣,亮片,圆珠,使旗袍外观更华丽,悦目;面料上,织锦缎,丝绒,古香缎,金玉缎,香云纱等均可制作旗袍.

补充说明

作为女性著装的旗袍,与旗女有著密 切的关系.所谓旗女,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员;旗人,则是清代对被编入八旗的人的称呼.清代八旗的成分以满族为主体,融合了汉族与蒙古族等其他民族在 内.八旗中除清朝皇族爱新觉罗的宗室,觉罗以外,还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归附的汉人和蒙古人构成.清初八旗汉军有 26万之众,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之和的3倍.因此,旗人不仅是满族人,还可以是蒙古族或汉族人.这样,把旗袍定义为满族人所穿的服装也就有失准确了.满 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并四处游牧,他们所穿著的袍四面开权,有扣绊束腰带,脱卸方便又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后来归附於他们的汉人 和蒙古人也采用了这种服式.明末清初八旗制度逐步确立,旗人的袍服有所变化发展,与满洲早期的样式也有所不同,这时旗女所穿的袍可说是旗袍真正的 前身, 到民国才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旗袍,称为新旗袍或新式旗袍.旗女的袍装与汉族妇女的两截装束,在清初有著明显差异.

满族 入关后成了统治者,曾强令汉人剃发易服,但是强制性的服饰同化政策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激起汉人强烈的反抗.为了缓和矛盾,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明朝 遗臣金之俊的"十不从".其中有:"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而婚姻不从"等数条,才使汉族妇女得以继续穿著显示本民族 气节的服饰,而戏装,结婚礼服,死殓丧葬服也同时被允许保恃明代式样.在清代前期一直沿续到中期,旗女著装与汉女著装呈现出泾渭分明的特色.

当 时区分旗女与汉女的装扮主要有三点:

一,看发髻.旗女梳旗髻,即两把头,叉子头或一字头,因其中插入架子使之呈双角扁平状,故又称"架子头".这种假髻到咸 丰以后更为夸张高耸,演变成为"达拉翅",被汉人称作"旗头".汉女则梳平髻,喜戴黑绒布帽和遮眉勒,发型低矮而贴体,更显其低眉顺眼的含蓄气质.

二,看著裙还是著袍.旗女穿袍,袍是她们最重要也最普遍的服饰.袍里面穿裤,礼服袍还要加马蹄袖和繁复的装饰与附件.八旗妇女从不穿裙,即使把贵妇朝服中的朝 裙算作裙的话,也还是极少有机会穿著的.八旗妇女一般在隆重场合穿礼服袍,包括朝服,吉服和行服,而日常则穿便服袍,包括旗袍的原身--衬衣和氅衣.衬衣 圆领右衽,捻襟直身平袖,无开襟,有五个纽,衣长掩足.袖分有袖头和无袖头两类,面料以绒绣,织花,平金为多,周身加以边饰,常穿在里面.夏季衬衣可单 穿,秋冬加有皮棉.氅衣穿在衬衣外面,与衬衣类同,只是左右开禊至腋下,开禊顶端饰以云头,且装饰较为华丽考究.边镶和纹饰繁复精细,还缀有蕾丝,花绦 子,狗牙儿.氅衣多穿於正式场合.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就有许多关於旗女这种袍装打扮的文字描写,如:"只见那太太穿一件鱼白的百蝶衬衣儿,套一件 绦色二个五幅捧寿织就地景儿的氅衣儿,窄生生的领儿,细条条的身子,周身绝不是那大宽的织边绣边,又是甚麼猪牙绦子,狗牙绦子的,胡镶滚作,都用三分宽的 石青片金窄边儿,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线的绦子,正卷著两折袖儿;头上梳著短短的两把头儿……."

而与旗女相反,汉 女穿裙,从不穿袍,她们仍沿袭旧时的上衣下裳制.上著衫祆下著裙或裤,上下衣不连属.穿裙是汉族妇女的一大特点,清代汉族女裙种类繁多,如百褶裙,凤尾 裙,月华裙,马面裙,裥干裙等.裙前后有裙门,裙内穿裤,也有青楼女子或独处家中时不穿裙只穿裤的.《儿女英雄传》中写道:"忽见旁边儿又过来了个年轻的 小媳妇子,穿一件享肩贴背,镶大如意儿,水红里子,西湖色的濮县绸的半大夹袄儿,并不穿裙子,露出半截子三镶对靠青绉绉散腿裤儿裤子;脚下一双过桥高底大 红缎子小鞋儿;……"汉族女子婚嫁时穿红喜裙,上配石青或大红绣花袄褂,凤冠霞帔,沿袭旧制.

三,看鞋.由於旗女无缠足陋习,她们穿宽大的高底旗鞋.木制高底位於鞋底中部,因形似花盆,马蹄,又被称为"花盆底","马蹄底".而汉女则个个"三寸金莲",著小巧精致的绣花弓鞋,高底则位於鞋的后部.

旗袍与上袄下裙的装式在总体风格上区别明显.首先,旗女的旗袍上下一体,线条流畅,汉女的上袄下裙分割线多,富节奏感;旗袍紧窄合体显露腰身,而上袄下裙却 异常宽肥,竭力将女性曲线掩藏於宽衣大袖之下,集中反映了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一面;旗袍更易使穿著者显得长身玉立. 其次,旗袍的审美趣味中心在 上面,而袄裙的趣味就显然在下面了.穿高底鞋加之袍长及地,将旗女腰线抬高,下肢拉长,重心也随之上移;而肥大至膝的袄衫则将汉女腰线降低,拉长了上身, 重心随之下移.基於民族文化的差异,旗人重头而轻脚,假髻虽然夸张高耸,天足却被掩盖於袍摆之下.相反,汉文化倾心於"纤纤作细步","三寸金莲"倒是无 论如何要露出裙摆的.简约的小髻,肥大平直的衣裙更容易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足下,这就是汉人的重脚而轻头了.

旗袍 与袄裙在具体形制上也存在许多差异,例如旗袍有一字襟,缺襟等种种斜襟,礼服上还有马蹄袖,袄裙却多为对襟;袄衫上戴领抹,沿用本族的交领,而旗袍在最初 则无领,只戴领巾兑,直到清末才有旗袍立领,而且也非交领.在装饰配伍方面,旗袍原本是相当简朴的,入关后慢慢朝繁复的方向发展,甚至大大超过汉女的袄 裙,镶,滚,嵌,绣,荡,贴,盘,钉样样俱全(这在汉女袄裙上也能见到),而且许多正式礼服袍均有接袖和箭袖,使整只袖被分成数段,每一段的图案风格,色 彩和面料都截然不同,这是汉装所没有的.

旗女与汉女著装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反映了异族文化间的差异.内敛型的汉文 化造就了上袄下裙,而外向的八旗文化则产生了旗袍.在两种服饰截然对立的时期,也是两种文化撞击的年比.然而,正如文化之间的冲突会逐渐磨合化解,旗汉服 饰的差异也并非不可调和.清王朝统治稳固后社会趋於安定富足,民族融合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即使是禁令也禁不住旗袍变得宽身大袖,袄褂变得越来越长,类似於 袍.清中期时旗女与汉女著装的界限已不再那麼明确,晚期更是互借互用.旗袍采用汉族的吉祥纹饰以及刺绣工艺,袖上也出现类似半臂的深色装饰.有穿著长坎肩 的汉女,也有穿袍身极短露出双脚的旗女.同一时期的旗汉服装也会反映同样的时兴做法和装饰手段.总之,旗女与汉女的著装已由初期的对立走向了融汇交合.

头.

在民国前的旗袍的确不开叉,与我们印象中的飘逸比较起来,

样式很土,这姑且可以称为旧式旗袍.特别的是,那时旗袍领子

很古怪,高高的立领,高到腮边,像个桀骜不逊的豪杰.旧式旗袍

仍然是被桎梏在一种意识形态裏,似乎只是城裏人以及上层社会人的

专利.现在可以认定,这些服装的保守策略,主要是为了约束妇女

的肢体运动, 使女人显得更加端庄和贤淑.

20世纪初,欧风美雨浸淫之下,汉族人相对比较开化,把旗袍领子改低

了.特别具有创意的是把下摆开了叉,姑且可以称之为改良旗袍,

这种服装的革命赢得了男人们的普遍喝彩.改良旗袍始於20年代,喇叭管袖口缩小,袖子由长变短,衣领如荷花,改良旗袍越来越瘦,紧裹腰身,将人体的轮廓曲线勾划出来,袍叉开到了大腿,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

后来则连长裤都不穿了.鲁迅先生见过夜晚倚门候客的妓女,穿的旗袍开叉高到"似乎高到了腰间".风尘女人最好是"美"的,也就是说,那时的"风情",与旗袍开叉的高度成正比,开叉到了腰间,那麼风情就"盈盈一握"了. 多数人认为旗袍要搭配凹凸有致的身材,更多人认为,旗袍端庄但不讲究流行.多数人认为旗袍太正式,穿起来太拘束,最重要是不少人认为旗袍不走流行路线,这是对该传统服装的误解,使得旗袍不受年轻女性的青睐.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 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 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 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 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 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 小帽,颜色是外面黑,裏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 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 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於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服饰.

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

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满人统一中国后,

不乘马的人也穿起马褂,渐渐流行起来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 56 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灿烂的文化.这一衣冠古国的服饰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相互学习,互相交融制造出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中国民族服饰以色彩鲜明,技艺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各民族的服饰,风格款式迥然不同,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审美情趣,这可以从人们日常的穿戴和习俗禁忌中表现出来.概括来说,汉族服饰细致中体现著传统礼教;北方少数民族服饰表现出浑厚质朴,威武粗犷;西北少数民族却奔放潇洒,凝重简约;西南少数民族则秀丽多姿,丰富多彩.每个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方式和艺术传统等特点,无不体现在衣冠服饰上.纵观五千年的中国服饰历史,尽管千变万化,但在款式,纹样,色彩,面料等方面,都融入了民族的人文精神,衣冠服饰是记载中华民族文化的光辉篇章.

中国的服装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周代以前,为蔽体御寒时代;周礼制定,以至清末,属政治表徵时代;君主政体结束后,新的服装文化特色,类属模糊不清.中国服装制度的大原则是「上得以兼下,下不得僭上」,故社会阶级愈低的人,能选择的服色就越小.故历朝政府均以列举式,规定不准使用的颜色,每一阶层的人就在他能用的范围之内发挥,虽然每一朝代均有禁用色之颂布,但随著服装文化的进步,政府的规定经常是跟在流行的背后,因此,有时禁用色也就意味著即流行色.一个时代之所以选择某一颜色作为流行服色,事实上隐含著该时代的政治取向.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环,故智识份子重视,他们的好恶,向来影响时代文化取向.事实上,服装文化与其他文化一样,在传统的长河中,沈甸了无数的宝藏,挖掘都来不及,向忍遗弃 但重拾它时,必探究其意义所在,琢磨出真正的精神,劣辨何不该扬弃,何不可遵循,建立我们现代的中国文化. 赞同0

旗袍的起源

现在的旗袍,并非满族民族服装(从当初的旗袍演变而来),也非中华传统服饰,实乃满族旗袍于民国容入西方元素经改良后所制作的一种时装。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现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传统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旗袍的形成过程】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现在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铗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当时的上海,是亚洲时尚的中心,是社会名媛的乐园。

定义更为宽泛而事实上基本形却更加确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30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国趣味(或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所显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为多)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

[编辑本段]【特色】

特征

现代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分类

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变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变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宽袖形、窄袖形、长袖、中袖、短袖或无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圆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圆襟旗袍礼服——襟处线条圆顺流畅;

直襟旗袍礼服——身材丰满、圆脸型的女性适合这一款式,可使身材显得修长;

方襟旗袍礼服——将襟部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适合不同脸形穿着。

琵琶襟旗袍礼服——

此外还有双圆襟旗袍、双开襟旗袍等款式。

材质

制作旗袍的有布料,丝绸、锦缎等,目前又有真丝双绉、绢纺、电力纺、杭罗等真丝织品。

色彩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满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冰天雪地穿旗袍 如此浪漫冻人..图案

现代常见的旗袍图案为中国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

标签: 红旗袍光辉

相关文章

红旗袍光辉(金色光亮绸缎旗袍)

红旗袍光辉(金色光亮绸缎旗袍)

本文目录一览: 1、旗袍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2、旗袍 求关于旗袍的各种介绍~ 要求内容丰富,言简意赅 不要长篇大论,点到为止~ 3、旗袍的起源 4、论述中国旗袍的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红旗袍光辉(红色缎面旗袍)

红旗袍光辉(红色缎面旗袍)

本文目录一览: 1、论述中国旗袍的发展演变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2、提到李玟,为什么大家都说“她的履历表很牛”? 3、旗袍 求关于旗袍的各种介绍~ 要求内容丰富,言简意赅 不要长篇大论,点到为止~...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