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沈阳旗袍(沈阳做旗袍)

qipaousa2个月前Untitled1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说格子衣服是永久的时尚?

方格图案作为最古老的服饰图案之一,从皇室到平民,都有一件心爱的格子单品。冬天的外套、围巾、包包,到夏天的裙子、短裤,到处都是格子的痕迹,那为什么格子衣服风行了这么多年还历历在目。方格服装从古代就可以说一直存在,它既复古又经典,永不过时。青年人穿上更活泼可爱,温柔甜美,中年人穿上它就更时尚、更显年轻。简述格子衬衫的历史,格子图案最初是由苏格兰人穿在身上的,现在我们还能回想起小沈阳春晚上的苏格兰旗袍。原来苏格兰人用不同的格子图案作为区分不同部落氏族的标志。随着英国皇室服饰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演变,其服饰元素也是以格子元素为主题的。

方格的元素就是比较百搭的,不然为什么生活繁忙的程序猿选择备很多格子衬衫呢?这是因为适合搭配。正是由于众多程序猿喜欢穿格子衫,也导致了人们对格子衫有一定的刻板印象,认为爱穿格子衬衫的人衣品差,不懂时尚,冒着土气。这种说法当然不正确,在某种程度上,衣服和人的气质是互补的。

方格式样的服装单品很多,既有内搭也有外衣,比如薄款和厚款,如格纹衬衫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它对于正式的纯色衬衫来说更是休闲随性一些,当然除了衬衣外,像某些外套一样具有格纹的设计风格,甚至一些裤子都有着同样的格纹设计风格,所以不同的格纹单品搭配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沈阳哪有卖旗袍的地方?

我是没有看过很便宜的旗袍,面料太差穿不出去,旗袍穿的就是气质,好的面料很重要,但是好的面料去那种卖牌子的旗袍店,最少2000一件,最好的方法是到做旗袍的店里叫上裁缝师傅去看你所看中的旗袍,回来做,做出同样的来最多350,我就常这样,自己先看中好旗袍,价格都2000多的,然后去那种做旗袍的店叫个师傅陪我再去看下,然后350就做出一模一样的来了,这个没有仿的之分,因为那些专业的做旗袍的师傅的手艺都在几十年以上,挂在那2000的旗袍不一定做工比的上她,毕竟旗袍就是中国的嘛.

闫学晶儿子婚礼百余明星助阵,都有哪些明星到场祝福?

2021年6月6日,阎学晶儿子婚礼现场的一系列照片在网上曝光。许,这个早已被介绍给大众的准儿媳妇,终于和儿子林结婚了,这场婚礼婆婆显然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不仅请来了圈内100多位老明星帮忙,更是劳斯莱斯作为婚车为大家开路。餐桌上除了各种高档海鲜,3000块茅台是标配。可以说,被邀请的嘉宾,现场布置,细节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风格。

闫学晶儿子婚礼新娘三套婚纱

从现场酒店的布局可以看出它有多豪华。所有的现场酒店都装饰着粉色和白色的玫瑰,像在花海中一样美丽浪漫。就风格而言,也要完美契合媳妇的喜好。大红色配饰延续了这一传统。毕竟,阎学晶也是个老演员了。这次受邀参加的大部分都是老明星。场景布置既满足了年轻人的浪漫和审美需求,又兼顾了传统的节日气氛。

首先,这对情侣出现在中式礼服中,红色和金色经典营造出奢华的气质,高饱和度的暖色展现出传统婚礼的氛围。阎学晶亲自出去迎接她的儿媳妇。从后面看,儿媳妇徐比儿子高,身材苗条,有着良好的家庭风格。这件金色绣花连衣裙特别精致,搭配纯金发饰,打造出精致的少奶奶风范。

婚礼内场,新人换上第二件西式婚纱。许穿了一件一字露肩拖尾的婚纱,露出了修长的领口。她应该也是小学起的舞蹈演员,气质举止都很出众。高贴镜片挡不住立体精致的五官,小脑袋小脸很上镜。相比之下,儿子比较臃肿,27岁的时候体重明显增加了。饱和度低的纯白西装,在视觉上增加了他身体的臃肿感。

几个伴娘搭配香槟礼服,优雅有质感,都很有价值。学晶儿子婚礼百余明星助阵,3套礼服超奢华,央视主持担司仪" 之后在接见宾客时,夫妻俩又换上了第三套礼服,依旧是偏中式的造型,不过不知道礼服是不是由婆婆亲自挑选的,这红白渐变色的设计实在太二人转舞台风了,媳妇身材清瘦,算是用气质和身段撑起了这身造型,不过依旧有种大乡村舞台走秀的感觉,而儿子这款渐变色西装,在发福身材支撑下就太司仪范了,与李玉刚合拍,大高个也被衬成了小配角,瞬间拉低了整个婚礼的档次感。

都有哪些明星到场祝福?

作为老牌实力演员,央视春晚的常客,闫学晶此次为儿子举办婚礼,可谓是众星云集。老搭档潘长江以及杨立新等人也是现身婚礼现场祝贺,虽然郭德纲无法到场,但也是通过视频为新人送上祝福,就连婚礼主持人都是央视主持人马智宇。足以看得出,此次婚礼阵容之大,也能看得出闫学晶在圈中的人脉关系很不错。

不仅是到场的嘉宾阵容是豪华配置,就连婚礼的宴席也是十分吸睛。从被曝光的视频来看,可以看到餐桌上摆满各种海鲜,帝王蟹也是十分瞩目,当然,除了菜品精彩之外,当天宴席的酒水也是几千元的茅台,十分壕气啊!

婚礼还有几个看点

1.著名主持人马智宇担任此次婚礼的司仪,众所周知,老马曾是央视主持人,录制过《开心辞典》《星光大道》等多种节目,还拍过影视剧,作为本场婚礼的司仪,可以说都是妈妈闫学晶的面子啊!

2.令多人关注的闫学晶现任老公马明东并未露面,也许是怕别人说闲话,所以就没有出席!

3.笑星潘长江,李玉刚,海燕,杨立新等大半个娱乐圈的明星都来了,包括我们熟知的老戏骨和大牌领导,纷纷表达他们的祝贺!

4.劳斯莱斯扎堆,宴席上茅台酒随便喝,高档海鲜满满又当当!据悉,每桌高达数万元之多,网友喊话:太有钱了!

5.久未露面林傲霏的爸爸林越低调出席儿子的婚礼,全程并没有发言,只是安静的坐在台上,非常的安静!

6.闫学晶的感慨发言,令现场观众掌声不断,十分的感动!网友:发自内心的告白!

可以看出,闫学晶对此次婚礼的策划安排煞费苦心,如此豪华的婚礼再加上令她相当满意的儿媳妇徐梦迪,可算是两全其美了!

沈春阳和普通明星不一样,又白又胖身材圆润,她是怎样穿搭的呢?

女性朋友都有追求美丽的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总是在增加,外表也会老化。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混乱和麻烦。我不知道如何保持外表年轻。如果您也遇到这些麻烦,为什么不看看沈春阳为年轻女孩准备的服装呢!非常适合中年女性朋友的日常穿着。了解这些搭配,不必再担心。因此,中年女性朋友可以学习配对技巧。选择纯色系列的单个产品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许多时尚名人和名人非常喜欢这些单品。纯色物品可以很好地创建减少年龄和持久性的时尚效果,并且不会出现过于华丽的视觉效果。这也是纯色系列物品的魅力。

娱乐行业的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外部形象。适当的匹配总是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视觉效果更加舒适。但是,沈春阳与普通恒星不同。他们是白色的,胖胖的,有可爱的气质,她穿着一件简单的黑色T恤看上去有点胖。但是宽松的T恤风格仍然可以帮助她隐藏很多脂肪。整体外观可爱圆润。白色和胖胖的外表真的很可爱。她不像一个中年女性朋友,但仍然像一个年轻女孩。小沈阳的妻子沈春阳看起来很普通,没有任何特征,她的身体有些发胖和嫩。尽管似乎没有其他明星像整个一样令人眼花,但没有其他明星具有出色的外部优势。但是她在普通衣服上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因此,即使穿着普通的T恤和宽松的阔腿裤,她也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时尚魅力,而且即使略微发胖,她仍然看起来很气质。太好了,难怪每个人都这么爱她,整体服装还那么年轻。因此,对于中年女性朋友来说,如果您想创造一种降低年龄和时尚的风格,则可以选择一件简单的T恤来搭配它。毕竟,T恤一直是单一产品,不会过时。不论女性朋友穿什么年龄的衣服,都会表现出青春的感觉和年龄的减少,这使人们看起来充满活力和少女气。特别是对于胖的人,选择宽松的T恤还可以搭配宽松的阔腿裤,这样很容易掩盖身体上的脂肪,而根本看不到脂肪。

但是,中年女性朋友在搭配衣服时仍需要注意自己的衣服是否有亮点。即使是简单的T恤和阔腿裤的组合,也可以穿着,以创造出时尚个性化的亮点。首先,色彩是亮点之一。由于具有简单的设计特性,每个人都可以选择具有对比效果的单个产品来匹配颜色。它可以轻松突出单个产品的时尚感,也可以显示自己的个性和时尚感。这样的搭配非常适合日常穿着。只要配色良好,整体服装将非常耐用且美观。个性,舒适和休闲,展现出一种减少了年龄和时尚的穿着风格。每个人似乎都更加注意匹配的技能或方法。

因此,如果您想减少年龄的时尚风格,请选择条纹上衣,搭配略带紧身的阔腿裤,既可爱又有女孩味。无论哪种腿型,女性朋友都可以轻松地穿上这种长裤,而不必担心腿型不好。它可以很好地修改每个人的腿部形状,并展现年轻女孩的风格。因此,不知道如何搭配降低年龄风格的女性,请赶快尝试一下。如果您喜欢时尚和个性化的风格,则可以选择略带黑色修身裤子的凉爽牛仔布上衣。深蓝色牛仔布颜色和黑色看起来极为协调。整体上也有一种等级感,不影响整体气质和时尚感。此外,个性化的图案设计增添了许多时尚感。

沈阳民俗风尚是什么?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正是具有十分普遍意义的民俗的地域性。民俗志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便是其鲜明的地方性。地域民俗特点,是当地民俗运动过程轨迹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主要特征。需要注意,地域主要是个空间概念,但一个地域的民俗特点并非只存在和体现在空间层面。因为,地域空间意义上的民俗,无不有其自身发生、发展以及流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个时间的过程。也就是说,地域民俗的特点,在时间与空间上是纵横交错的,构成其基本特点的各种因素是立体存在、运动着的,而非单一平面的运动和存在。

了解一个地方的社会,主要是了解它的文化,首要的则是了解其风俗。真正深刻地认识一个地方的社会和文化,民俗是最重要的入门证和钥匙。因为,历史常识告诉人们,民俗文化处于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层面,包括地域民俗在内。若要在其间生活或工作,了解其风俗更是“入乡随俗”之首要了。这一点,也足以说明地方风俗志和风俗史类的著作的主要功能和价值。

《沈阳历史文化丛书》,就其性质而言,当属于地方史志类著作。

单就个中这本《民俗风尚》卷,则当属地方风俗志类性质的著作。那么,地方风俗志或风俗史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地方基于当地乡土社会记忆的基本民众知识。

有人根据我国的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物产的各异,把全国的风俗文化大致划分为七个风俗文化圈。即:在地理上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内蒙古东部在内的东北风俗文化圈,特点是满汉民族风俗的大融合。包括内蒙古大部,辽宁、河北、陕西三省的北部边缘,辽西一角、宁夏北部及新疆在内的游牧风俗文化圈,特点是强悍勇武的民风。此外,大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淮河,西抵青海湖东,东及黄海的黄河流域风俗文化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发祥地,其特点是重乡土情谊,崇尚平淡,注重实际,但比较守成趋稳。长江流域风俗文化圈,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西到青海高原东侧,东、南均迄于海,具有发展快速突兀起伏的特点,民风朴实而又喜欢温情、浪漫、灵活和玄想,尚鬼神。青海风俗文化圈特点是藏族风俗同藏传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富于宗教色彩。云贵风俗文化圈,这个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风俗文化千姿百态。再即闽台风俗文化圈,这里一海之隔,方言相同,习俗相仿,特点是保留了许多中原古代风俗文化现象,为中国风俗文化的活标本。

按此划分的话,沈阳自在所谓的“东北风俗文化圈”之中。在撰写《沈阳市志·社会卷·风俗篇》时,我们曾在无题序言中谈到,“沈阳的民俗,是沈阳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迁移、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积淀的结果”。个中,我们写道:

七千二百年前的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和五千年前的新民县偏堡子文化遗址,均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沈阳地区居民的农耕、采集、捕鱼、狩猎等原始生产民俗,以及与当时生产水平相适应的居住、饮食、服饰、丧葬等民俗和图腾崇拜、信仰等民俗。于洪区郑家洼子青铜时代文化遗址及墓葬群表明,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沈阳居民的生产、生活和丧葬等民俗文化受到阶级分化的制约。其中大小墓藏中随葬物品精粗丰简不一,反映了墓主的政治、经济地位及习俗的差别。迨之辽金,尤其是清代、民国以后,沈阳地区民俗迁徙频繁,移民大量增加,近代工业的生产使沈阳成为辽沈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民俗的传承与变异,亦相应活跃,一如《奉天通志》所称,“近年风尚,日异月新”。城乡风俗发生明显改观,但未失传统风俗,仍然保持了多民族、多地域文化兼容以及淳朴、豁达、粗犷的文化性格等基本特点。

综合沈阳民俗文化运动过程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上的基本轨迹加以考察,显示了与辽宁地域文化相一致的主要特点。之所以如此,则是从古至今沈阳在辽宁地区所处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城市这一历史地位所决定的。此亦正是前面说到的“地区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迁移、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积淀的结果”。具体说,沈阳民俗文化大致有三个主要特点。

以满汉融合为主导的多民族文化聚合在东北地方史上,秦汉时期已经发展起来的辽宁经济,由于各族统治者的割据战争而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于是,各族人民便通过频繁的迁徙来寻求相对稳定的生息环境。这样,也促使并增加了各族人民相互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历史上因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高句丽族创造的“高句丽文化”,扶余族创造的“扶余文化”,契丹族创造的“辽文化”,女真族创造的“金文化”,满族人创造的“满族文化”等,以及由于宗教传播的关系而形成的“东藏文化”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作为中心城市的沈阳地区,影响着以满汉为代表的多民族文化聚合结构的形成。

满族是一个曾经入主中原创造了“康乾盛世”的“马背上的民族”。辽宁这块热土,正是清王朝和满族文化的发祥地。17世纪的中国明代(1368—1644),以女真人为主体结合其他部落或民族形成的满族,是个历史可以上溯至三千多年前周代肃慎的东方古老民族。其直系先人,即明代女真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建州、海西两部女真人为主体,把这些分散于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统一而成为共同体。后金天聪九年(1635年) 正式改“诸申”(女真) 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则简称为“满族”。满族贵族首领努尔哈赤从辽宁的赫图阿拉(今新宾县)兴起之后不断向西南扩张,先后把都城迁到辽阳和沈阳。清军入关后,仍尊奉沈阳为盛京,把辽宁地区划属盛京特别行政区管辖。

满族在全国各地的分布,以居住在辽沈地区为最多,其他的则散居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满族如此分布特点的形成,显然是同满族在清代曾经是统治民族有关。

沈阳是汉、满、朝鲜、回、锡伯、蒙古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区,各民族小聚集,大杂居,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共建家乡,形成了多民族习俗风尚相互影响兼容的乡土文化特色。清朝建立后,满族文化一度几乎占据主导地位,对沈阳地区汉、锡伯等族居民的习俗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大量吸收汉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汉族居民亦兼容和接受了满、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满汉文化融合比较突出,成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显著标志之一。汉族妇女有缠足陋习,满汉通婚后,由于满族妇女习惯于天足,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沈阳地区居民改变缠足风习。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旗袍”,不仅为沈阳汉族妇女所喜欢,而且风行于关内广大汉族地区,流行当代。具有满族风味的白肉血肠火锅,其辅料酸菜、粉条则采自汉族居民的食俗。以“满汉全席”为代表的辽宁菜系,尤其反映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与风俗习惯的兼容。至于出自锡伯族的抓(欻) 嘎拉哈、满族的“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乃是沈阳地区妇女、儿童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

清末缪润绂《沈阳百咏》竹枝词中写道:“虚笼两鬓作鬅头,洗手盆圆上绿油;愿得庄农丰稼穑,银钗多绾万年收。”说的是当时“龙兴之地”的盛京,满汉妇女皆流行一种名曰“万年收”的发式。在满族进入辽沈地区之前,原本是个精于骑射以渔猎为生的“马背上的民族”。儿童在七岁左右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策马扬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男女的发型服饰习俗的形成,均与便利渔猎生产相关。为便于骑射,男子都剃去额上头发,垂辫于脑后,穿着两侧开衩、腰中束带的马蹄袖袍褂。女子,则天足,着高底花鞋,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着宽大的直筒旗袍。清朝进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交融一体,趋于一致。清代以来,各地妇女穿着旗袍成为一时的流行风尚,即直接与满族服饰的风行相关。满族信仰多神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代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旧时辽沈汉族地区民间迷信的“跳大神”,主要是受萨满教的影响。

清代以来,由于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熟悉汉语文和汉族文化。满族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百年间就为弘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就在于她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伟大民族。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尤其是满族积极学习汉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不仅沈阳,就连关内的满族也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现在,除了黑龙江等某些比较偏远的满族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保持着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外,辽宁等其他各地的绝大多数满族居民大都已通用汉语汉字。不过,从包括沈阳方言在内的许多汉语词汇和汉族习俗中,仍然可以发现一些源自满语语汇和满族习俗的内容。

如同高句丽文化、扶余文化、辽金文化,都曾在历史上成为本地区的主导文化一样,有清以来,随着清政权的建立和统治力度的强化,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满族文化在推行自身文化影响的同时,积极吸收汉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进一步形成了以满汉融合为主导的北方多民族文化聚合。沈阳地区的这种多民族文化聚合结构,同时也是覆盖东北地区的文化结构的共同特点。

以“闯关东”为代表的移民文化本土化辽宁地域文化的多元结构形态,主要反映在多种经济文化的并存,本地乡土文化与内地文化(主要是中原文化) 的互动,以及多民族文化的并存和兼容。

在历史上,辽沈地区是汉族在东北地区最早也是最主要的聚居区。然而,后来的辽宁汉族人口,却主要是关内的移民。远在夏商时代开始,历代帝王就已经有意识地通过派员设郡、迁徙移民来治理关东这块黑土地。早在西晋时期,由于中原地区战争连年不断,许多汉族人口相率逃往辽东避难,与辽宁各族人民杂居。鲜卑族建立前燕之后,又索性把由内地逃来的十万户流民,安置在辽西屯种,客观上促进了本地的经济开发和汉族与各族文化的交流。大规模地向沈阳等地的关外移民从汉代开始,但由于北宋之后本地少数民族的势力的发展,来到这里的中原人口开始出现回迁或融入一些少数民族的趋向。

到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沈阳城一举成为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一股强大的“闯关东”移民潮,源源不绝地涌向山海关外。

明代为了加强对辽东的统治和防御女真族及蒙古族的南侵,采取了修筑边墙和屯田措施。沿着西起山海关东到鸭绿江口修筑了长达一千七百余公里的边墙,设有州卫以屯兵实边,致使移垦人日渐增多。

特别是辽南地区,山东移民经海上过旅顺登陆大量北上。这些移民屯边措施,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永乐十七年(1419年) 时,辽东二十五个卫屯田面积已达二点一万顷,随后又发展到三点一万顷。大兴移民屯田之举,丰富了辽东农产品生产,在农业经济发展繁荣的基础上,也使得本地以冶铁、制盐为主的手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一道,被称为三大冶铁中心而闻名全国。同时,东部山区的人参、貂皮和北部的马匹也开始与外地交流,繁荣了商品经济。

清代以来,不断涌来的闯关东者,大都并非前来朝圣这“龙兴之地”的故都、领略这塞外古城景致的,他们几乎都是为了生存而来谋求一块栖身之处。清末民初,在山东等地掀起了闯头东的狂潮。可以说,如今辽沈地区乃至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汉族居民,大多数属于当年闯关东者的后代。光绪二年八月二十四日的《申报》报道说,由于山东发生灾荒,“山东避荒之人,至此地者纷至沓来,日难数计。前有一日,山东海舶进辽河者,竟有三十七号之多,每船皆有难民二百余人,是一日之至牛庄者已有八千余人”。仅民国时期,山东流入东北的闯关东移民,即达一千八百三十六万人之巨。沈阳市沿用至今的“山东堡”等处,当年正是山东移民的聚居点。据有关历史文献显示,清代宣统年间,东北人口一千八百四十一万,移民约占一千万,在所有移民中,山东人约占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九十,据此推算,清代东北的山东人即达到八百万到九百万之众。

明末清初,随着清军的南下,辽宁地区人口顿减。清王朝平定中原之后,于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所招民每日给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并“免交三年钱粮”。在如此优惠政策的激励之下,处于贫困之中的山东民众纷至沓来,尽管后来清政府曾一度实行东北禁封政策,但实际上已经阻挡不住山东等地流民闯关东的步伐。而且,他们不再仅限于“栖息于奉天西南部金、复、海、盖等地”,而是“担担提篮,扶老携幼,或东出榆关,或北渡渤海,蜂拥蚁聚,而长(春) 而吉(林) 而敖东,以至于图门江域”,足迹遍及东北各地。鸦片战争后,由于国力空虚财政困难,清政府对边疆的控制日益削弱,便于咸丰十年(1860年) 正式开禁放垦,于是山东移民乃蜂拥北上,致使这一轮闯关东的浪潮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

古代沈阳地广人稀,土著居民较少。各族人口增长趋势大都出现在唐代以后,关内的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汉族居民源源不断地来到沈阳谋生、定居,沈阳乡土文化同各地移民的风俗习惯相互影响渗透,逐渐融合、积淀,进而形成了兼容多种地域文化的特点。历史沉重地告诉我们,这里还曾是另种“特别移民”——朝廷罪犯“流人”的流放之地。清代顺治年间被清廷流放来沈阳“奉旨焚修慈恩寺”的僧人函可(1612—1660),在一首《初至沈阳》诗中写道:“开眼见城郭,人言是旧都。牛车仍杂沓,人屋半荒芜。”真切地记述了当年流人眼里的沈阳古城。

山东移民入乡随俗,在居住上,习惯住南北土炕、一头开门的“口袋房”以及“马架子窝棚”;在饮食上,也逐渐喜食高粱米、苞米面、荞麦面、苞米子及猪肉炖粉条和酸菜馅饺子。沈阳土著居民因受山东移民习俗影响,逐渐改变多辈同居一室、房舍家居简陋的习惯,接受了山东面条、煎饼等食品,煎饼铺生意兴隆一时,煎饼卷大葱同葱花大饼一样成为沈阳的一种风味小吃。山东的绣花虎枕与土著的摇车、摇篮,往往同见于一户人家。山东移民的耿直、勤劳,沈阳人的豪爽、乐于助人,合而成为更加淳朴敦厚的民风。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浙、安徽等地的民工、生意人及打工者大量涌进沈阳城乡,进一步丰富了沈阳乡风民俗多域化兼容的特点。黑土地接纳了闯关东的移民,闯关东的移民也为本地的经济文化建设洒下了勤劳的汗水。同时,外来移民及其后代,与本地原住民们共同创造了辽沈地区以山东等地移民风情为基点的,关内外相融合的辽宁乡土文化。

独特的乡土文化人文性格就历年考古发掘所见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而言,沈阳历史文化属于辽河文化的重要节点。主要表现在于大辽河入海口营口距今28万年之久的“金牛山人”旧石器文化,朝阳喀左境内距今十万年之久的“鸽子洞”旧石器遗址,遍布省内营口等各地的“石棚”巨石文化,距今8000多年的“中华第一村”查海前红山文化遗址,距今7200年的沈阳新乐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存,作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的牛河梁红山文化,以及辽阳汉魏古墓、朝阳龙城宫城、叶茂台古墓、建昌于道沟墓地、大连营城子汉墓和北票惠宁寺等一大批分布于辽河流域及其支系的历史文化遗存。所以,单纯谈论沈阳文化未免狭隘,更确切地讲,应称之为“辽沈文化”。

南方各地描述辽宁、沈阳人的性格时,往往会用粗犷、豪爽、大气、仗义之类的形容词语来加以概括。实质上,这种文化性格正是本地乡土文化包容性、整合性极强的体现。这种独特的乡土文化人文性格,正是移民文化和以满汉融合为主导的北方多民族文化融合,以及本地特定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综合酿就的结果。这种性格,典型地体现本地恶劣自然环境下生存者的坚忍与锐气,同时又是吸纳了北方游猎民族与山东移民乡土性格混合的结果。

如果说辽沈的乡土文化人文性格还存在另一侧面的话,我想引用作为“东北人写东北人”的大连女作家素素《独语东北》这本书自序里的有关看法。她是辽宁人。辽宁文化是东北文化的主干。她认为:

“东北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王气和霸气,但许多时候,你能看见某些东北人将坦荡和无知连在了一起,将豪勇和粗鄙连在了一起。他们大多是高大的,看上去有力气,却不能吃苦,看上去有尊严,却过着苟且的日子。……东北给了东北人懒惰与野蛮,东北又给了东北人落后与滞重。走东北,我常常感到舒展,气畅,有阳光,有时也觉得窒息,厌恶,焦急。在我的文字里,我有时是乐观的,有时又是相当悲观。”为何是这样,我以为,这位辽宁女作家是看到了本地乡土文化人文性格的劣根性的一面。

同是东北的一位社会学者在《东北人:关东文化》这部专著中分析道,“关东文化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一些独特的价值观念,如勇武好斗的强悍民风,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求大尚侈的风气;艰苦创业的开发精神。这些价值观念已积淀在东北人心理的深层结构中,并通过若干传承机制获得绵延,在当代东北人身上仍会看到它的影子”。所讲的,也同样是辽沈乡土文化的人文性格。

还是那句老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乡土文化的人文性格,塑造着一方乡土的一代又一代。弘扬乡土文化中的优秀人文性格,汰除其中的劣根性,是现代文明对现代辽宁人的最基本要求。在文化日趋多元化的时代,也为本地乡土文化人文性格的包容性和整合性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用固有的这种乡土文化的包容性、整合性品格去接受各种现代文明新事物,当是辽宁人与生俱来的一大优势。扬长避短,利用这种优势广交天下友朋,吸纳各种外部先进事物,发展各项地方事业,建设现代文明的新家园,这个过程,也是塑造乡土文化文明向上的新人文性格的新起点。沈阳的自然环境同古老的农牧渔猎文化传统浑然一体,构成了沈阳地区民风淳朴、豁达、粗犷的丰富文化底蕴。待人热诚、乐于助人、性格豪爽、吃苦耐劳,既是沈阳各族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基本道德风尚,也是沈阳人备受海内外赞誉的美好形象。

基于上述,在本书中,我们主要想通过一些内容板块引导读者从具体事象上,总括地把握沈阳民俗风尚的主要特点。主要板块有,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生日寿诞;四时八节——传统岁时节日;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细节;游艺娱乐——童年记忆留痕;信仰习俗——心灵中的历史遗绪。民俗语言和语言民俗,是记载、保存地域民俗文化信息最基本的载体,是地域民俗史的最具“复原性能”的“语言化石”。因而,则力求通过本地形式上五彩纷呈的、大量的民俗语言和语言民俗,生动地展示本地区的民俗风尚及其主要特点。或者说,采用了语言民俗志的方式。另外,清末沈阳名士缪润绂的百首风俗竹枝词《沈阳百咏》,一向为研究沈阳乡土民俗文化的人们所看重,被誉为沈阳文化的“清明上河图”。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对于一般读者来讲,它又是了解沈阳这方乡土民俗文化的通俗读本。但长期以来阅读到其全部内容的只是很少一些专业人士,所以,根据笔者此前发表在《文化学刊》上面的点校本加以简化,作为简明读本附于卷末。

标签: 小沈阳旗袍

相关文章

小沈阳旗袍(沈阳旗袍协会)

小沈阳旗袍(沈阳旗袍协会)

本文目录一览: 1、请问沈阳哪里可以订做旗袍、唐装?谢谢 2、2010年11月28号快乐大本营节目中谢娜采访小沈阳时穿的那件红色长衫和毛领马甲在淘宝上怎么找呀 3、沈阳卖旗袍的地方都在哪,价格...

小沈阳旗袍的简单介绍

小沈阳旗袍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1、闫学晶儿子婚礼百余明星助阵,都有哪些明星到场祝福? 2、沈阳哪有卖旗袍的地方? 3、沈春阳和普通明星不一样,又白又胖身材圆润,她是怎样穿搭的呢? 4、沈阳民俗风尚是什么...

小沈阳旗袍(沈阳旗袍文化)

小沈阳旗袍(沈阳旗袍文化)

本文目录一览: 1、沈春阳和普通明星不一样,又白又胖身材圆润,她是怎样穿搭的呢? 2、沈阳哪有卖旗袍的地方? 3、为什么说格子衣服是永久的时尚? 沈春阳和普通明星不一样,又白又胖身材圆润,她...

小沈阳旗袍(沈阳旗袍店有哪些)

小沈阳旗袍(沈阳旗袍店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1、沈阳哪有做旗袍的? 2、沈阳卖旗袍的地方都在哪,价格怎么样!~如果定做得多少钱!~ 3、沈春阳和普通明星不一样,又白又胖身材圆润,她是怎样穿搭的呢? 4、2010年11...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