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配旗袍(旗袍包饺子的是谁)

qipaousa2个月前Untitled1

本文目录一览: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教版 写春节的民风民俗 急啊 现在都要 500字

春节习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

我们过节吃的年夜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

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满族人有哪些习俗

满族习俗

【语言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满文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以前的被称为“无圈点的老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现在,只有黑龙江市爱珲镇和富裕县,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其他地方绝大多数满族人民已通用汉语文。

【文化】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满族喜爱的娱乐活动还有跳马、跳骆驼及滑冰等。18世纪中期,“八旗子弟”创作了一种新的鼓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名为“清音子弟书”。

清圣祖玄烨主持编纂的《音韵阐微》、《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舆全览图》等书,均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早期满文著作,除《满文老档》、《满洲实录》和图理琛的《异域录》等,还有大量学习满文必备之书,如《清文启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鉴》等等。《清文鉴》经多次增订,编纂成5种不同民族文字的满文辞书——《御制五体清文鉴》,对满、汉、蒙、藏、维吾尔等各民族相互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一种重要参考资料。译书也很普遍,主要汉文名著,大多为满文译本。除官书不计外,民间说部如《三国演义》、《西厢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都有满文译本。其中以扎克丹译的《聊斋志异》译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时,涌现出一批满族文学家。早期著名的词家纳兰性德著的《侧帽集》和《饮水集》,清新婉约,生动自然,足与当时词坛上负有盛名的汉人朱彝尊和陈维崧媲美,合称“三大家”。

【服饰】

“发冠”与“旗鞋”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发冠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同男孩一样,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一直到成年方蓄发留辫。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发冠了。

【旗头】

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发冠”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直筒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天足,着花鞋。但现今的“旗袍”并非历史上满族女子的服装,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装裁减方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过去信仰萨满教,每年都要根据不同的节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猪和猪头为主要祭品。在大祭时要杀猪,特别是在祭祀祖先时要选用无杂毛的黑猪(有的还必须选黑公猪),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已领受,即可宰杀。此举俗称为“领牲”。有的地方要将猪肠和膀胱放入吊斗挂在杆子上,让乌鸦来吃,如果三天内被吃掉,就为吉利。然后把全猪卸为八块,按原样摆在方盘内,供于家里屋内西山墙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辈份排列免冠叩头三遍,再将肉切碎入锅熬煮,全家围坐,蘸盐而食。此时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头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谢。满族人家至今还有逢杀猪时请亲邻好友前来品尝头顿猪肉的习惯。过去,在庄稼成熟的季节,满族还有“荐新”祭祀的习惯,如今已被“上场豆腐了场糕”习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场时,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场结束时,用新谷做大黄米饭或豆面饽饽吃,以庆丰收。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必须先在南炕上坐帐,也有称“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对饮。

【日常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饽饽是用黏高梁、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牛舌饽饽、年糕饽饽、水煮饽饽(汉语的饺子)等。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炖、炒和凉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锅别具特色。配菜也可用来做馅包饺子。东北地区的满族,每户腌渍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那家馆是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满族餐馆,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民族食品】

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9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做供品时有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丽饽饽、江米糕、黄米糕、七星饼、鸡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几十种。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

【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逢年过节,都要杀猪,过年(春节)时每家要杀猪二至三口。农历腊月八日(腊八节),要用黏高梁、小豆等八样粮食煮粥,称为腊八粥。除夕吃饺子,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根白线,谁吃着白线就意味着谁能长寿:也有的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吃到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钱花。此外还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点心“萨其玛”。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夏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

【服饰】:

“发冠”与“旗鞋”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发冠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同男孩一样,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一直到成年方蓄发留辫。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发冠了。

【旗头】:

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发冠”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直筒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天足,着花鞋。但现今的“旗袍”并非历史上满族女子的服装,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装裁减方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过去信仰萨满教,每年都要根据不同的节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猪和猪头为主要祭品。在大祭时要杀猪,特别是在祭祀祖先时要选用无杂毛的黑猪(有的还必须选黑公猪),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已领受,即可宰杀。此举俗称为“领牲”。有的地方要将猪肠和膀胱放入吊斗挂在杆子上,让乌鸦来吃,如果三天内被吃掉,就为吉利。然后把全猪卸为八块,按原样摆在方盘内,供于家里屋内西山墙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辈份排列免冠叩头三遍,再将肉切碎入锅熬煮,全家围坐,蘸盐而食。此时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头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谢。满族人家至今还有逢杀猪时请亲邻好友前来品尝头顿猪肉的习惯。过去,在庄稼成熟的季节,满族还有“荐新”祭祀的习惯,如今已被“上场豆腐了场糕”习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场时,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场结束时,用新谷做大黄米饭或豆面饽饽吃,以庆丰收。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必须先在南炕上坐帐,也有称“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对饮。

【日常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饽饽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牛舌饽饽、年糕饽饽、水煮饽饽(汉语的饺子)等。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炖、炒和凉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锅别具特色。配菜也可用来做馅包饺子。东北地区的满族,每户腌渍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那家馆是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满族餐馆,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民族食品】:

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9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做供品时有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丽饽饽、江米糕、黄米糕、七星饼、鸡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几十种。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

【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逢年过节,都要杀猪,过年(春节)时每家要杀猪二至三口。农历腊月八日(腊八节),要用黏高粱、小豆等八样粮食煮粥,称为腊八粥。除夕吃饺子,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根白线,谁吃着白线就意味着谁能长寿:也有的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吃到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钱花。此外还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点心“萨其玛”。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夏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年三十,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过去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福字、贴门神(系吸收汉族风俗),戴荷包(过去王宫要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有互相赠予的)。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天黑点灯,彻夜不熄。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了。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子时煮饺子,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旧时女性行跪拜抚鬓礼),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除夕要祭祖、祭天接神。接神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

除夕子夜风俗要吃饺子,饺子里面暗放铜钱,吃到者则“终岁大吉”。男孩子成群结队鸣放烟花、鞭炮,玩耍木爬犁,或兴高采烈地溜冰;姑娘和少妇们则身着盛装,玩耍嘎拉哈(用猪或牛膝关节骨制成的玩具)。

初一凌晨子时,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辞旧迎新。同时,在自家西墙祖宗板下摆设供品、点燃鞑子香,叩拜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大小在新的一年中平安无事,万事如意。大年初一,各家均早起,穿戴新衣,相互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初一至初五,人们都相聚一处,唱歌、跳舞、踩高跷、尽情娱乐,有的地方,年轻人还自发组织演出队,走村串屯进行表演,祝贺新年,节日气氛更加浓郁。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生活在兰州地区的满族大约有3万多人,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春节习俗。 “腊八粥”和“领牲”:满族人亦过昔八节(农历腊月初八)。相传,早年有卜满族族长,以势欺人,常年挨家挨户仑流要吃要喝,满族百姓敢怒不敢言。昔月初八这天,一个叫乌津拉的农民想出了个好注意,用糯米、红糖和几十种干果煮成一种粥,请族长去吃,族长一看就生气了:“这是什么东西啊,黏糊糊的!”乌津拉便告诉族长这叫“腊八粥”,族长听了这个很不顺耳的粥名后,气乎乎地走了,此后也不再挨家要吃要喝了。满族后人为纪念乌津拉,每年腊月初八这天都要煮“腊八粥”喝。过去,满族人腊八节不但自制“腊八粥”,而且要互送“腊八粥”,以加强亲戚和邻里间的团结。 腊月十五后,满族人要任选一天杀年猪,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年猪不得有白毛,猪捆好后抬到祖宗供位前,杀前将酒浇进猪耳朵,如果耳朵动为“领牲”了,如不动,需祷告,直到动了方可杀死。杀死后,先要将猪剁成八块,摆在祖先牌位前,烧达子香,全家磕头。礼毕,才可以吃肉。吃第一顿肉时,全家人要围着锅坐,不用桌子。 祭祖先与吃年饭:腊月二十九,满族人家家都要贴窗花、挂笺、对联和大“福”字。过去满族人在贴挂笺上很有讲究,本家是什么色旗人就贴什么色挂什么笺,祖先原是从长白山几道沟里来的就在祖宗板顶上贴几张挂笺。腊月三十这天,家家都要竖起一根五六米高的“索罗杆子”(也称神杆),杆顶上挂方形的锡升,升里盛着猪的五脏供乌鸦、喜鹊去吃。相传此杆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挖人参时用的索拨棍。又传当年明将李成梁害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蒙李夫人相救,骑马逃跑,途中马失前蹄摔到崖下,一群乌鸦、喜鹊落在他身上将他护住,追兵以为他已经摔死,便掉头走了。努尔哈赤脱险逃入山中,以挖参所得置办兵器、粮草,起兵统一了东北。后人为纪念乌鸦、喜鹊的救祖之恩,在春节竖起“索罗杆”。 除夕,满族人都要祭祖。祭祖首先要在家中正厅祖宗板前供自制米酒13盏,自制奶油点心13碟,板上贴新挂签(满文)。在院内东南角“索罗杆”前,也供着同室内相同的供品。接着,由家中长辈主祭,带领全家叩拜。之后向祖先敬奉供品,包括供饭、供菜、供酒和干鲜果品、点心等。 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要到最高辈分家长屋内行拜年礼。礼毕,全家老幼循序列坐,吃年饭。一般来说,除夕这天满族人都要吃饺子。摆放的饺子要横竖成行,意味来年财路顺气。煮饺子时,锅底需烧“杏条”柴,因“杏”与“兴”谐音。当饺子从沸腾的锅里起来时,煮饺子的人吆喝道:“小日子起来了,小日子起来了!”全家人必须随喊:“起来了!起来了!”吃完了饺子后,一些人甚至会让家中小孩在屋内高处跳上几跳,预示自家的小日子蹦了个高。有一些人还在饺子里包上铜钱或其他一些东西,来测一年的运气,以此增加节日的气氛。 灯节与“笊篱姑姑”:满族人过年,从除夕到正月十五,点燃“索罗杆”上和屋檐下的灯笼后,便彻夜不息,以示红灯高照。若灯熄了,则意味着不吉利。有的人家甚至将灯点到二月初二。满族人的灯节也就是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挂各式各样的彩灯,办灯会。在农村,这天晚上有的人家还要“验月份”:用荞麦面制成12盏小灯碗,碗边标上月份,在每个碗中放一粒黄豆,然后放在锅里蒸,碗中的豆粒胀大就意味着那个月份涝,豆粒小则预示着旱,不大不小的为风调雨顺。 灯节也是满族年轻妇女的节日。这天“格格”(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来玩“笊篱姑姑”。她们在笊篱上糊上粉莲纸,画成漂亮的大美人,再把筷子和笊篱绑成“十”字,竖的(笊篱把)做身子,横的(筷子)做双手,然后,给“笊篱姑姑”穿上漂亮的彩色纸做的衣服,让“笊篱姑姑”在桌子上欢快地跳舞。之后围观者还可向“笊篱姑姑”“问卜”,什么都行,肯满族 满族忌讳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在满族家中做客,不能随便坐西炕.

呵呵,我就是满族哦~

春节拜年有什么习俗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参考资料:

难忘今宵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难忘今宵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难忘今宵作文1

春节,向来是我们小孩子最喜爱的节日之一,不仅可以拿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还可以吃到许许多多好吃的山珍海味。我也不例外,春节一向都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

随着寒假的开始,春节也买着欢快的脚步也慢慢向我们飞奔而来了。除夕也如期而至。我们回到老家,夜幕渐渐地降临了。大家早早的吃过晚饭,接下来,就是重头戏——看春节晚会了!吃完了晚饭,我和弟弟们就开始准备各种各样的点心、零食、等待春节晚会,不一会儿,茶几上就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东西。有瓜子、有饮料、有糖果……看了真叫人流口水。

当当当当!春节晚会开始了!还在游戏的我们马上围到电视机前开始观看。随着春节晚会大幕的拉开,我眼睛一亮,舞台上那美轮美奂的装饰和灯光令人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极乐世界。有精彩的歌舞表演、有令人发笑的小品、还有引人入胜的魔术……随着钟声响起,新的一年来到了!

我来到院子里,抬头仰望夜空,许多烟花陆续射入天空,光芒可谓是绚丽多彩,红的似火,黄的胜金,蓝的如海,把天空被装点得五光十色,把大地照得亮如白昼。我上到楼顶的阳台,鸟瞰下方,只见家家户户灯火通明,仿佛全世界都被光明笼罩着。这让我“诗兴大发”,自言自语地朗诵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20xx年来到了。就这样,我们迎来了新一年的曙光。

难忘今宵作文2

忆当年,今秋月圆之日,是中秋,忆圆夜,今夜团圆之际,是中秋夜。同样是秋,同样是中秋,可夜晚却比白天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又一轮夕阳的落下,中秋团圆夜就要来了。出门在外的浪子回来了,辛勤工作的打工仔回来了,在海中打鱼的渔民也回来了。那渔民的小船越来越近,从朦胧到模糊,从模糊到清晰,同时,也告诉人们,团圆即将来到大多人的身边,也将掠过那小部分无法团圆的人。

待那朦胧的小船靠在海岸,各家各户也热闹起来,做饭的,洗米的,买月饼的,聊天的,样样都有,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都市,皆是如此。每户人家都热闹非凡,好比过年。

各户人家的孩子都已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几乎每个母亲都会对自家孩子说:“孩子,你回来了。”也几乎每家都已经准备好了热乎乎的大盘饭菜,其香味可飘十里。每个孩子都和父母讲述着他们出门在外的经历,就如同他们小时候讲在学校里面发生的故事一样……此时此刻,要是将他们说的话编成书,估计都要比新华字典厚了。

当你听见哪户人家的话变少了,那便是开饭了。从香喷喷的大米饭到色香味俱全的东坡肉,从金逸银盘的小米粥到辣味十足的辣子鸡,处处透露着父母对自家孩子的爱,这种爱就好比那中秋圆月,照耀着浪子们回家的路。

在我的脑海里,中秋貌似不是个节日,倒像是一幅比清明上河图还要珍贵的画,名叫团圆,这幅画中有家人,有被月光照耀的小房子,有邻居温暖的话语,也有那可口的美食。如果画画也有了诺贝尔奖,那八成便是这幅画了。

我注视着那一轮明月,慢慢发现,黑点永远要比白色盘子少,就像团圆,总是要比分别多的……

难忘今宵作文3

人生中有许许多多的难忘的事。例如,在你困难时,有人帮你一把,这个人会使你终生难忘。今天晚上,这将是一个令我难忘的夜晚。

今晚,在我家开了个“吉尼斯”舞会,参加“舞会”的人员由我和妈妈,我们的“晚礼服”是大红棉袄,地点是我家客厅。我和妈妈准备跳个“双人舞”,我把右手搭在妈妈肩上,妈妈把左手放在我的腰上,我边哼着小调边跳。开始跳得很好,可后来竟跳成了“攻击大炮”。“算了,算了,不跳什么交谊舞了,我们跳‘四小天鹅’吧!”嘿,妈妈知道的还不少。随着我唱起的京剧便和妈妈跳起来了。“哎呀呀,你们这还叫‘四小天鹅’吗?被说成‘癞蛤蟆舞’就不错了。”哎,被说成‘癞蛤蟆舞’的滋味不好受,“哼,不跳了!”“哎,要不,我自个跳个舞?”“好!”我鼓掌欢迎。妈妈扭着腰,摇着手,挑起了拉丁舞,嘿,跳的还不错嘛。

我们这边开着“吉尼斯”舞会,爸爸在院子里开起了“个人演唱会”。他唱着《青藏高原》,拿根木棍做话筒,听众是我家小狗,每唱完一首歌,我家小狗就会“汪汪”叫两声,算是鼓掌了。“哎,你还说我们跳的不好,你唱的好啊。”妈妈“批评”道,可是爸爸还在不停地唱,都入迷了。

瞧,我们家开的这个“难忘今宵”还不错吧,可惜少个主持人,等下个星期我们再举办一次,你们一定要来哦!

难忘今宵作文4

晚上,我端着小板凳,坐在院子的凉亭下,吃着香甜的月饼,欣赏着那皎洁的月光,别提有多高兴。谁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今晚的月亮就格外的圆,格外的亮,可以把人的心照透。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洒向大地。月亮照在花瓣上,花儿更红了;月亮照在清澈的河水上,河水似乎又增添了几分凉意;月光落在树上,大树姐姐显得更加妩媚。好美好柔的月光呀!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舒服极了!我的思念也如一阵风,飘向远方,去寻找我日夜思念的爸爸.“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爸爸您一定也很想我们吧!此刻您是不是还因为工作缠身而忙于车间?爸爸您一定要过好这个节呀!想我们的时候,就拿起全家福,把照片上的相当作真人叙叙旧吧!温柔恬静的月亮,在您的眼里像不像我们呢?因为孤单,也许在你的眼里,星光显得既孤寂,又黯淡冷清。爸爸您吃得好吗?您住的好吗?您工作顺利吗?衣服是不是又没人洗了?月饼又吃不完了吧!要是我们在,您的月饼会一扫而光,您也不用再洗衣服了。

这个时候我们一家正坐在月光下,美美地吃着月饼,享受着浓浓的家乡情味..可惜……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打湿了衣襟。月亮在我的眼里又不那么的圆了,仿佛被孝天犬啃去半边。月光从树上掉了下来,碎了!我呆呆地望着火车站,希望火车能送来我日夜思念的爸爸。我不由自主地拨通了爸爸的电话,刚要开口,就口吃了。爸爸,您可知道,别人家团圆,而我们家却不能,我的心有多伤感。“自在飞花轻似梦啊,无边丝雨细如愁”,爸爸,我唯一遗憾的是不能和您一起度过这个中秋,难忘的中秋,难忘的今宵。

难忘今宵作文5

摘要:央大街上空挂着盏盏千姿百态的灯笼,我身临灯海,真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你看,那惹人喜欢的“荷花”,被一串五光十色的灯泡绕着。从远处看,一定会以为它真是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呢!

皓月当空,银光洒地,我和妈妈怀着急切的心情走向街头去观灯。初春虽然有几分寒意,但大街上看热闹的人摩肩接踵,喜气洋洋。

中央大街上空挂着盏盏千姿百态的灯笼,我身临灯海,真是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你看,那惹人喜欢的“荷花”,被一串五光十色的灯泡绕着。从远处看,一定会以为它真是一株亭亭玉立的荷花呢!再看那淘气而又可爱的大熊猫“乐乐”,它早已等候我们了,正挥动着手里的鲜花向我问好呢!还有一条神气的金龙。只见它全身披着金闪闪的“铠甲”,那两颗闪闪发亮的眼睛,一双锐利的爪子,头摇尾摆,它那张牙舞爪的样子,似乎就要腾空飞舞……真是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让人忘了拥挤的难受,乐得哈哈大笑。

突然,“嗵嗵”两声炮响,啊!放烟花了。“哧、哧…”,几颗夜明珠拖着尾巴飞上了天,随着一声清脆的响声,夜明珠放出了五彩缤纷、瑰丽夺目的火花。“嗵!”“哧啦啦”又一柱烟火腾空而起,夜空中骤然间闪现出一大片麦穗状的银花。五光十色的礼花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

令人难忘的元宵节让人流连忘返。

难忘今宵作文6

今天爸爸的单位有活动啦!啊哈,原来是迎春联欢晚会呀!我都等不及啦。

下午三点多,我和爸爸到了晚会现场—山东法官学院排练节目。今年,爸爸的节目是朗诵,而且是配着旗袍秀朗诵。爸爸在台上严肃地朗诵着,而我在台下笑嘻嘻地看着。

不知不觉,就到了吃饭的点儿,于是我和爸爸就兴奋地朝着餐厅奔去。

“哇!是自助餐吗?”我兴奋地问道。“可能是吧。”我自言自语地说。我们拿着盘子和碗,不一会儿就盛满了可口的食物。吃呀吃,我们把饭吃完后就回到了晚会现场占座位。没想到运气不好只占到了第11排,但是总比站着的人要好。

我们在晚会现场等啊等啊,等了很长时间,终于开始了。可是妈妈还没从家赶过来呢,我心里开始着急起来,幸好第一个节目—《好运来》结束时,妈妈来了。“太好了!”我说。

前面的节目都很精彩,但最精彩的还是第十一个节目—旗袍秀配朗诵。我爸爸也参加了这个节目,他朗诵地有声有色,其中有一句台词特别搞笑,那就是“还有谁愿意做我的新娘?”这时,台上的每一位女士都牵着一位男士,只有爸爸跟在队伍的后面走下了台,这时,我搞笑的问:“为什么我爸爸不牵一个呢?”周围的观众都笑了,我和妈妈也笑了。

要数搞笑,还是第十九个节目更搞笑,那是一个买拖鞋的节目,内容里包含了十五种被改编的广告语,语言滑稽可爱,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被逗得捧腹大笑,像我这样的几个小孩笑得直喊肚子痛。

最后一个节目是《难忘今宵》,由董阿姨领唱,我们伴唱。董阿姨的歌声美丽动听,把我们都吸引了进去。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很快晚会结束了,我们回到家后,带着幸福的微笑迅速地进入了梦乡。

难忘今宵作文7

节联欢晚会——这一大盛宴。

春节联欢晚会成了我们除夕夜的主要娱乐项目。今年也不例外,吃完晚饭,我就早早地等在电视机前,准备欣赏春晚的节目。在一片如花的人潮中,春节晚会拉开了序幕。四个多小时的节目,每一个节目都凝聚着导演、演员的心血。最让我欣赏的是春节晚会上的背景——LED大屏幕。除了像2009春晚一样在两侧、头顶和背景出现,连脚下也铺着“奥运卷轴”,可以展现千变万化的图案。舞台背景LED大屏幕,地面也有LED大屏幕,可伸缩柱子形成的三道大幕,可以根据节目的不同伸缩成不同形状,柱子上面还可以用电脑灯打出漂亮的图案。好多舞蹈节目中,地面的大屏幕上会出现漂亮的图案,甚至舞蹈演员会配合图案来做动作排队型,在《城市变奏曲》节目中,舞蹈演员还要配合大屏幕上的阶梯作出攀登阶梯的动作;在这个节目中,演员跟屏幕图案完美的结合,让观众体会到真正的电视舞蹈。同时,大屏幕使舞台自始至终都处在无穷的变幻中,所有景致都紧紧围绕节目主题和氛围。

给人的感觉美轮美奂。

我们共和国的60大寿,刚刚过去,在此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祝祖国繁荣昌盛,愿人民幸福安康!最后,伴随着那熟悉的《难忘今宵》的唱响。

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结束。我和“新年”一起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难忘今宵作文8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孔子脍炙人口的名句。演员击缶吟诵,表达了欢迎朋友的愉悦心情。

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优美画卷缓缓展开,舞蹈演员用完美的肢体动作向中外观众展现出一幅美丽的中国水墨画。这画卷为我们揭开了华夏文明。从“活字印刷”到“丝绸之路”,从“古代文学”到“京剧”,从“敦煌飞天”到“郑和下西洋”无一不体现出浓浓的中国文化底蕴,以及中国的伟大发展史,和中国人民坚强,顽强不屈的力量。

特别是孔子的三千弟子一起高声朗诵时,最后不停的念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更是把中国爱好和平的愿望表达的淋漓尽致,我们中国人把世界都当成了朋友、自己的兄弟姐妹。

当场上的演员摆成了一只和平鸽的形状,和全体观众一起“展翅高飞”时,不仅仅是在放飞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愿望,更是象征着我们向往和平,渴望和平的愿望。

当我国歌手刘欢与英国知名歌手莎拉布莱曼共同合唱本届奥运会会歌《我和你》时,把全场的气氛推向一个高潮。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愿望,全世界手拉手,向着和平?美好的明天奔跑。有优美的旋律,但无太雄伟的气势;有动人的歌词,但无太多优美的词藻。这首歌的音乐元素纯粹到了非常简单的地步,正是这种简单,把世界大同的这个“简单”表现的淋漓尽致。

我记得,全场最高吵是火炬点燃的那一刻,当李宁手举火据,轻轻上升环绕全场一周时,他的身后出现了一幅优美的画卷。来到火炬前,他轻轻的停了一下,似乎是平静一下自己那太兴奋的心情,慢慢的点燃了导火线。那一刻,多少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我们苦苦盼望了一百年的奥运梦想成真了。中国也被烙上了“奥领匹克”的印记。

我为中国自豪与骄傲,让我们永远记住今宵吧。

难忘今宵作文9

新年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全村灯火通明。以前这天晚上都能放鞭炮,欢天喜地庆祝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耀眼的烟花在空中闪烁,好似仙女下凡在空中翩翩起舞,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把天空衬得无比美丽,弥漫着烟火的气息。而此刻,这一浪接一浪的鞭炮声只能在梦中萦绕,为了保护环境我们不能放炮,但新年在人们心中一样重要。

全家人其乐融融地看着春晚守岁,不知不觉就到该去拜年的时候了。此时天还不亮,我们赶紧换好新衣,到奶奶家集合。路上遇见了很多熟人,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神情,嘴里不停地说着“新年好”。

磕头是春节的最高礼节,全家小辈都要给家里的长辈磕头。我们家奶奶最大,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哥哥、姐姐、我、弟弟、妹妹依次站好,给坐在屋子正中央的奶奶磕头。奶奶则笑呵呵地给我们压岁钱。拿到红包的我们也开心地祝奶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接下来,我们给叔叔婶婶拜年,又去了几家亲戚家拜年……

拜完年,我们又回到奶奶家,小孩子都兴奋地数着压岁钱。这一年的压岁钱格外多,我的压岁钱总计812元了。初一的饺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看着奶奶把饺子一个个丢入锅中,就像一条条鱼儿一样欢快地游着。不一会儿,那些“鱼儿”都“上岸”了,我们便津津有味地吃起来。饭后,我们准备好口罩,全面消毒后,去了朱山游玩。

来的时候满怀期望,回的时候恋恋不舍,美好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新的一年,在我们欢声笑语中开启,让今天的精彩永驻心间,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努力拼搏。

祝愿祖国好,明年春节再相聚。

难忘今宵作文10

当《难忘今宵》这首熟悉的旋律响起时,也许有很多人也像我一样正在家里过着温馨祥和的新年,可今年这恐怖的冻雨冰雪灾害也把许多人回家的路给堵住了,使他们不能和家人团聚。新一年即将来临,大家曾经经受的绊脚石在新的一年中就要搬走了!

随着《难忘今宵》的歌声,我又长大了一岁。在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烟火鞭炮声“嘭啪!嘭啪!”地响彻天空,天空中刹那间亮堂了起来,许许多多的烟火争先恐后地串向天空。每一个烟火都栩栩如生,这时的天空就好像是一块大画布,上面画了一朵朵美丽的鲜花,它们色彩鲜艳,熠熠生辉。快看,那烟火多么像流星雨啊!好多“流星”一样的火焰从天空中飞向阳台,好像一不小心就能把人给吞没了似的,它们拖着长长的尾巴犹如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前呼后拥地从天空中跑出来玩游戏呢!它们有的是金黄色的,就像骑上了一条黄袍;有的是红蓝相间的,就像一朵盛开的富有生机的喇叭花,向大家宣告:新一年到来啦……烟火实在是美不胜收,让我陶醉其中。

最有特点的是〝瀑布〞烟火,在一瞬间,白色的烟火顺着架子燃烧着,就像真的瀑布一样向下流淌着,美极了!

今年的除夕夜我过得十分开心,随着鞭炮声渐渐稀疏与《难忘今宵》歌声的结束,我不禁打了一个哈欠,做着新年甜美的梦……

难忘今宵作文11

十一国庆的晚上,我和妈妈漫步在光谷广场宁静的街道上,周围挤满了和我们一样慕名前来观看烟花的人。人们三五成群,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庆。长长的街道上,向前看去全是一望无际的人,除了人还是人。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而不是汽车的尾气,呈现出一幅和谐和繁荣的景象,彻底的摆脱了城市的喧闹,和往日的光谷广场相比出奇的宁静。

突然,听得一声巨响,一朵红色的巨花在空中炸开,慢慢伸展开了如在黑夜中绽放的一朵昙花,昙花一现的美丽,将生命中的美丽,在短短的一夜中全部绽放。所以看过昙花的人无不称赞昙花的姿态和美丽。烟花就是这样在空中绽开,美丽无不令人称赞。紧接着只见几条金黄色的光束冲上天空,在天空中形成一条金线。随之炸开,无数的金黄色的火花从天而降在空中扩散变成小火苗,像萤火虫一样在空中飞舞,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金伞,高高的罩在我们的头顶。夺去在空中其他烟花的美丽,小孩发出尖叫,大人们兴奋不以。

烟火在空中炸开发出巨大的声响,声音震天动地响彻云霄,我将手放在地上可以感觉的地面在震荡。一个个炸开 的烟花形成的烟,一条条形成网状,在空中被风吹赶着。

看看手机的时间,烟火会快结束了,只听见几声汽笛声在空中响起,接下来几声巨响,无数蓝色的樱花烟花在空中炸开,像萤火虫一样,美丽极了。

人生就是如此,有的人活的很长也不如昙花一现,将生命的精彩尽情的绽放出了。活的才有意义。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只要活的充实,哪怕昙花一现也是快乐的有意义的。

难忘今宵作文12

今天是元宵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学校要举行各种活动,做灯笼,看花灯,猜灯谜……让我感到最开心的事是猜灯谜,感到最失望的也是猜灯谜。

到了下午第三节课,我便带着笔和本子走到大礼堂。到了大礼堂,我看见有好多同学,同学们就像一只只飞出窝的蜜蜂,到处窜。只见一张张彩色纸挂在一条条绳子上,上面还写着许多灯谜。灯谜有简单的,有很难的。有的灯谜看起来很多字又很难猜。其实你只要读一读,就会觉得挺简单的。

呀!灯谜太多了!让我眼花缭乱,我一激动,就情不自禁地挑了一个。这张纸上面写着“泥菩萨过河”,而且要写一个俗语。我想:“泥是不能碰到水的,只要一碰到水,它就不是泥了。所以答案是自身难保。”我带着答案来到兑奖,可是答案已经被人猜走了。我不灰心,继续猜下去。

现在,我变成了找灯谜,而不是在猜灯谜,因为我要找个简单的灯谜。然后在猜它的谜底。我找来找去,全都是很难的,当我刚要放弃的时候,突然我看见了一个很简单的谜底,上面写着:铁公鸡(打一成语)。于是我把本子拿到兑奖处去对答案。轮到我了,我充满自信地说:“261,一毛不拔。”那位老师微笑地说:“已经被人猜走了。”听到了这一句我失望地走开了。

虽然猜灯谜我一个都没猜到,但是这次的元宵节也让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老师的话:孩子把活动写得有详有略,注重心理的描写。在她的笔下,我们仿佛置身于灯谜之海洋。

难忘今宵作文13

早晨,我端着小板凳,坐在院子的凉亭下,吃着喷苦涩的月饼,浏览着那明净的月光,别提有多欢快。

谁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晚的月亮就格外的圆,格外的亮,可以把人的心照透。圆月像一只雪球高悬中天,明净的月光像水似的洒向大地。月亮照在花瓣上,花儿更红了;月亮照在明澈的河水上,河水好像又增加了几分凉意;月光落在树上,大树姐姐显得更加妩媚。好美好柔的月光呀!

柔和的月光洒在我身上,舒服极了!我的忖量也如一阵风,飘向远方,往探求我昼夜忖量的爹爹。“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爹爹您一定也很想我们吧!现在您是不是还因为义务缠身而忙于车间?爹爹您一定要过好这个节呀!想我们的时候,就拿起全家福,把照片上的相看成真人叙叙旧吧!温顺恬静的月亮,在您的眼里像不像我们呢?因为孤独,大概在你的眼里,星鲜明得既孤寂,又昏暗热闹。

爹爹您吃得好吗?您住的好吗?您义务顺遂吗?衣服是不是又没人洗了?月饼又吃不完了吧!如果我们在,您的月饼会一网打尽,您也不用再洗衣服了。这个时候我们一家正坐在月光下,美美地吃着月饼,享用着浓浓的故乡情味。。惋惜……

泪水朦胧了我的双眼,打湿了衣襟。月亮在我的眼里又不那么的圆了,似乎被孝天犬啃往半边。月光从树上失落了上往,碎了!我呆呆地看着火车站,期看火车能送来我昼夜忖量的爹爹。

我不由自立地拨通了爹爹的电话,刚要启齿,就口吃了。爹爹,您可晓得,他人家团聚,而我们家却不能,我的心有多伤感。“自在飞花轻似梦啊,无边丝雨细如愁”,爹爹,我唯一遗憾的是不能和您一同度过这其中秋,难忘的中秋,难忘的今宵。

难忘今宵作文14

随着欢快的音乐声,两位主持人款款走上舞台,哦,他们就是省运会的主持人啊,他们满面春风,喜气洋洋。随着观众的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三甲街道商会“元宵酒会”拉开了帷幕。

听完领导们热情洋溢的讲话后,节目开始了。只见两位演唱者走上了舞台,一位长得如此漂亮,穿着长长的婚纱,戴着美丽的首饰;一位穿着笔挺的西装,风度翩翩。我原以为他们唱得非常甜美。可是那位女歌唱家一开唱,便吓了我一跳,她唱得非常高,非常得豪迈,不过很好听。“举杯吧,朋友!” “举杯吧,朋友!”,她从舞台的这边走到那边,还频频向我们招手。我拿起一束美丽的鲜花,和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跑上舞台,将它献给了这位阿姨。

接着是爵士乐队《新春序曲》,男女声对唱“椒江,我可爱的家乡”等等。终于轮到了我们小孩展示才华的时候了。只见三个10岁左右的女孩子,穿着整齐的紫色健美服,随着音乐的节奏,疯狂地开始跳着,她们跳得是街舞。她们的动作是那么快,跳得非常得精彩,我们看得入迷,台下不时地响起了阵阵掌声。

“更为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抽奖活动开始了。”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十位领导走上了舞台抽了十张票。“第一个是三等奖,一个微波炉”,“下一个奖是二等奖,一台冰箱”????哎,没有一张是我的,但是幸运地是我得了一个纪念奖——一对福猪储蓄罐!难忘今宵,幸运福猪储蓄罐,伴我快快乐乐走入20xx年!

难忘今宵作文15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与海角……”

“过节了!过节了!”我高兴的喊着,听妈妈说今天是中秋节,中秋节月儿又大又圆,我们全家还可以在一起合家欢乐的吃月饼。

我对妈妈说:“那我们今天晚上出去看月亮好不好?”可妈妈说:“今天天气不好,下雨了,晚上可能看不见月亮了。”“啊?”我失望的低下了头。

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大家一起吃饭,吃完后,我们都忘记了看月亮,没事做,忽然,爸爸从屋子里走出来,打破了这沉默的场面,原来,不知什么时候雨停了,姑姑给爸爸发了条短信,内容是:同志们!月亮出来了,好大好圆好漂亮。我们全家兴高采烈地穿上外衣,准备下楼在小区里边看月亮,边吃月饼,我高兴的把看月亮,说成:“哦!去看月饼啦!”逗得全家人都笑了。

我们下去以后,发现月亮好大,好洁净,好像一个白玉盘。那皎洁的月光引起我多少美好的遐想-我想起了嫦蛾姐姐和玉兔,还有那美丽的宫殿,恍如身临 其境,直到妈妈摇了摇我的手,叫我吃月饼,我才惊醒。

大家开始吃月饼,妈妈问我们:“有五仁馅的。枣泥馅的。草莓馅的。青红 丝馅的……”听的都不知道吃哪个好了。

使我永远不能忘记的是那皎洁的月光,是大家笑着吃月饼的时候,十五的月亮圆又圆,十五的月饼甜又香,今年的中秋节,真是让人难忘啊!

唐朝的婚嫁礼仪

1、纳彩(采)

开剪也叫“纳彩”是指男家于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婚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后亦以鹅代)”

2、问名

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3、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4、纳征(纳诚/纳币)

就是大家所俗知的送彩礼

5.请期

双方讨论定下婚礼日期

6、亲迎(迎亲)

以前新郎是不去女方家里的,至明、清时期,开始要求新郎也要到女方家。

闹洞房(简单列些闹洞房的习俗)

(1)撒谷豆 古代撒的是谷子、豆子 到经济发展后 有了花生、桂圆等 到了现代 撒的就是糖果、枣子、烟等

(2)跨火盆 意红红火火

(3)传袋 结婚这天 新娘要求“足不沾地” 在新郎家从家门跨火盆后 由布袋置于地上 新娘从布袋上走过 走过的布袋移到前边 一个一个传递 取“袋”“代”谐音 传宗接代 传代之意

(4)吃子孙饺子 这个饺子比较有意思 只有新娘有的吃 新郎没的吃 而且 这个饺子不是熟的 新娘一边吃 同时被询问“生不生?(饺子是生的)而新娘答“生”。 取“生子”谐音, 讨个吉利。

扩展资料:

唐朝成婚条件: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同姓不婚

3、结婚年龄

古代是结婚年龄是男20,即“弱冠之年”,又称“行冠礼”。古代男子满20岁,则由家族长辈、德高望重者戴上一布帽,称为“冠”。表示男子已长大成年,于公共场所将被以成年人对待。家族集会等可与成年人一起出席,亦是言明可承担责任,可以成家了。

女子的成婚年龄则较男子早些,是15岁,即“及笄”。女子满15岁,就要将辫子解开,梳上发髻,插上簪子,称“及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代婚俗

百度百科-结婚礼仪

标签: 饺子配旗袍

相关文章

饺子配旗袍(旗袍两个女的包饺子)

饺子配旗袍(旗袍两个女的包饺子)

本文目录一览: 1、考试前吃饺子什么意思 2、满族的风俗习惯 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教版 写春节的民风民俗 急啊 现在都要 500字 4、春节拜年有什么习俗 考试前吃饺子什么...

饺子配旗袍(旗袍包饺子)

饺子配旗袍(旗袍包饺子)

本文目录一览: 1、考试前吃饺子什么意思 2、旗袍女人散文 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教版 写春节的民风民俗 急啊 现在都要 500字 考试前吃饺子什么意思 考试前吃饺子的意思是肚子...

饺子配旗袍(穿旗袍包饺子图片)

饺子配旗袍(穿旗袍包饺子图片)

本文目录一览: 1、满族的风俗习惯 2、春节拜年有什么习俗 3、难忘今宵作文 4、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教版 写春节的民风民俗 急啊 现在都要 500字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

饺子配旗袍(穿旗袍包饺子)

饺子配旗袍(穿旗袍包饺子)

本文目录一览: 1、旗袍女人散文 2、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教版 写春节的民风民俗 急啊 现在都要 500字 3、满族人有哪些习俗 4、考试吃饺子寓意什么 5、满族的风俗习惯...

饺子配旗袍(旗袍女包饺子)

饺子配旗袍(旗袍女包饺子)

本文目录一览: 1、满族人有哪些习俗 2、唐朝的婚嫁礼仪 3、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教版 写春节的民风民俗 急啊 现在都要 500字 4、满族的风俗习惯 5、春节拜年有什么习俗...

饺子配旗袍(穿旗袍包饺子的女人)

饺子配旗袍(穿旗袍包饺子的女人)

本文目录一览: 1、春节拜年有什么习俗 2、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人教版 写春节的民风民俗 急啊 现在都要 500字 3、考试前吃饺子什么意思 4、满族的风俗习惯 春节拜年有什么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