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宣莲,中国三大名莲,曾被选为清朝宫廷贡品,是武义县传统名贵特产,因产于原宣平县得名。有近500年历史。宣莲颗粒硕大,圆冰润饱满,酥而不烂,味美爽口,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
2、武义萤石,萤石又称氟石,也叫“夜明珠之石”,是一种天然的矿石。它产量多,品位高,质量好。萤石因其晶莹绚丽、玲珑剔透、天然多色,被宝石界誉为“软水晶”。
扩展资料:
宣莲历史:
清嘉庆年间,浦江有个祝老大,躲债到宣平西联乡壶源行政村下塘自然村,在山脚开出几丘稻田。第二年,田里长出一朵荷花,香气扑鼻,子实也香气沁人。从此,祝老大就以种莲为业。
一晃十几年,祝大背上十几斤莲子回故乡探亲,路过金华罗店歇宿,宿费不够,就抓几把莲子给店家。店家满心欢喜,珍藏起来。一天,一京城官亲路过罗店,店家拿出莲子煨鸡饷客。客人食之,问是何山珍海味。
店家说是宣平莲子煨鸡。客人说,全国闻名者为湘莲,可也无此鲜香!店家奉献剩余莲子,官亲回京又奉献皇帝。皇帝赞赏宣莲,下诏官府每年进贡十二担。从此,宣莲身价百倍,一斤竟值一担谷。于是,各地竞相种莲,但色香味皆不及宣平莲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宣莲
答: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了满话政权,同时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暂时的沉寂。三百年来终得一吐的对满族统治政权的不满,使"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扔"资产阶级小姐"。
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做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并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女性服饰文化的象征意义。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传统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
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
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旗袍起源于中国上海。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 性情与气质。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旗袍的美是一种典雅而高贵的美,这种由旗袍内涵所决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众化,同时它对穿着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这不仅仅表现在对身体的要求上,同时也表现在对穿着者内涵及气质表现上,而且,旗袍的出现对背景、环境、气氛要求特别讲究,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菜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这是对美的糟塌,我们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种距离的美,一种静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 彩虹。愿旗袍连接起过去和未来,连接起生活与艺术,将美的憧憬、美的风韵洒满人 间。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说到传统,人们总要想到封建主义的保守 、 封闭,还有封建主义对妇女的各方面的禁锢。数千年来,中华女性的着装是严肃的。直到现在,严肃而正规的“职业女装”仍然占据着中国女性服装的主要地位。
凤冠霞帔,母仪天下,如果说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传统把妇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这里 , 那么最能说明一切奥妙的关键字眼就是“表 现”。把美好的体貌表现出来的唯一媒介 是好的服装。
“霓裳羽衣”也好,“凤冠霞帔”也罢,除了对那种繁华尊贵的追求之外,无论如何 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丽、渴望风采浪漫。旗袍的出现或许就因为如此吧。
人类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女性的服装也随着历史不断改变。比起科技带给世界 的巨大变化,人体却顽强地保持了原状,这虽然不能算是奇迹,却为服装发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装不能脱离人体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样。女性的头、颈、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构成众多曲线巧妙结合的完美整体。旗袍的审美,似乎可以从这里谈起 。
旗袍之源——枣(zao 三声)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与旗袍枣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把旗袍 视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
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交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贵族的衣饰,现代意义的旗袍,诞生于20世纪初叶,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女性服装的代表。行家把上个世纪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点,三十年代它到了顶峰状态,很快从发源地上海风靡至全国各地。当时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们热衷于游泳、打高尔夫、飞行术、骑马,奢华的社交生活和追赶时髦,注定了旗袍的流行。由于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后来出现了“改良旗袍”,从遮掩身体的曲线到显现玲珑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彻底摆脱了旧有模式,成为中国女性独具民族特色的“国服”。
经过多年的修正与改良,旗袍已经成为最能体现中国女性美的服装,用最中国的布料,丝绸、锦缎,做成最中国的服装———旗袍,穿在发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国女子身上,那种东方的美、东方的神韵,令人叹为观止。旗袍在这里,已超脱了一般意义上的服装而成为一种象征,为什么它会成为经典,答案也正在这里。
郭洞景区位于距浙江武义县城10公里的群山幽岭之间,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约5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层峦叠蟑,竹木苍翠,静雅宜人。“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这是古人对郭洞风景区的贴切描绘。浙江武义郭洞村外鳌鱼山顶的鳌峰塔,高14.5米,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 (公元1778年)。集山川之秀,汇诡奇之景的郭洞水口,80多棵明代万历年间栽种的古树,密布于古城墙内外,古韵森然。城墙东首的回龙桥,初建于元朝,重建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石桥上有亭,是最吸引人的休闲观光点。桥……[详细]
推荐2
台山风景名胜区AA
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武义县城南38公里的云华乡境氏总面积5平方公里。境内悬崖千切,气势雄伟,峰峦竞秀,云雾绩绕,有如世外仙境,素有浙中胜地之称。 台山寺座落在台山之巅,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名。据记载,早在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68年),号称伏虎禅师的高僧人台山说法,结茅安禅,骑虎募创台山寺。其虎每夜卧于寺门口大岩石上,天长日久,留下虎形迹,至今依稀可辨。后经历代扩建,台山寺初具规模。明崇帧己卯年(公元1639年),改名真静庵,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复名台山寺。近年又修……[详细]
推荐3
石鹅湖风景区
石鹅湖风景名胜区,位于武义县城西7公里处的桃溪滩乡境内,面积10平方公里,景区内丘岗起伏,岩性复杂,断裂发育,形成特殊的地貌。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海拔lm一3m米之间的景区内,林木苍盛,秀峰碧水,天然成趣,以奇岩、秀湖、名寺和红军革命史迹而著称。 石鹅岩,由一块巨大的岩石与岩坡下的大岩洞组成,远远望去犹如一只凌空欲飞的石鹅,大岩洞又恰似那张嘴吃食的鹅嘴,故名石鹅岩。石鹅洞高刀米,洞底面积25oo多平方米。天雨时,洞背巨大的飞瀑凌空泻下,遮蔽整个洞口,其景让人联……[详细]
武义热门景点:
何氏宗祠
宗祠又称祖庙、家庙。武义县郭洞何氏宗祠是该村众多文物古迹中最突出的明代古建筑之一。建于明朝万历37年(1609年)。武义县嘉庆县志记载,全县有祠126座,其中建造年代确切并在明朝以前建造的祠堂共有10多座,这10多座祠堂中现在仍保存比较完好的已经不多,郭洞何氏宗祠是较好的一座,颇具代表性,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何氏宗祠位于郭下村,占地106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祠堂分为头门、正厅和后厅三进。头门(前厅)三大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正厅五大间及东西回廊,厢房左右各三间;后厅五间与左右回廊及东……[详细]
郭洞古生态村
位于距武义县城10公里的群山幽岭之间,因山环如郭、幽邃如洞而得名。约5平方公里的景区内,层峦叠蟑,竹木苍翠,静雅宜人。“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秀映南山”,这是古人对郭洞风景区的贴切描绘。历史:郭洞人不姓郭而姓何,先祖可溯宋朝宰相何执中,他的后裔何寿之认定郭洞“山不深而饶竹木之富,水不大而尽烟云之态,是万古不败之地”,举家迁居郭洞,大兴土木,建造何氏宗祠,原有杂姓渐灭,何氏家族兴盛。现在,郭洞及扩展至周边村的何姓子孙有4000余人之多。生活在郭洞村的人,身健寿高,人才辈出,仅明清两代,出过114名……[详细]
台山寺
台山景区坐落在瓯江流域的宣平溪上游,景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系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景区因千年古刹台山寺得名,台山寺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年)距今已有1040余年历史,系有“浙中佛教圣地”“括苍山脉山景”的美誉。 景区内有世界黄金,有静妙湖;有千年茶树王。台山寺建于宋建德年间,已有千年历史,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名由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写,寺中15米高的观音佛为浙中第一大佛。台山顶上的千年古井久旱不涸,令人称奇。台山景区坐落在瓯江流域的宣平溪上游,景区总面积5平方公里,系国家AA级……[详细]
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
浙江武义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有“江南华清池,浙中桃花源”之美誉的浙江省武义县境内,距武义县城60公里,总面积1327.69公顷。公园属中山地貌,峰峦叠嶂,高耸云霄,千米以上山峰林立,最高点牛头山海拔1560米,为浙中之巅。由于地形切割深度达200~400米,断崖、峭壁、险壑错综有致,壮观优美。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夏季凉爽的小气候特征。公园水资源丰富,溪水终年不断,水质纯净,各溪流水质均符合GBZBL-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类水质标准和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详细]
明招寺
明招文化起源于东晋,鼎盛于南宋,传承于当代,是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武义明招寺又名惠安寺、智觉寺,俗称明招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初年。县史记载,东晋“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曾孙阮孚,赴任广州刺史时,弃官于明招山隐居,晚年又舍宅建惠安寺。该寺至清乾隆年间奉敕改为智觉寺,为我省境内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到五代后唐时期,著名佛教建筑大师德谦禅师前来明招山开山聚徒,由此,明招寺成为当时影响全国的佛教胜地。明招寺位于武义县城东北上陈村明招山麓,距县城12公里,距金丽温高速西田畈出口1公里。明招寺四……[详细]
武义延福寺
延福寺位于武义县桃溪镇陶村东的福平山旁,为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僧宗一创建,原名福田寺,宋绍熙年间(1190年一1194年)赐名延福。清康熙九年(1670年)重建观音堂和两廊。雍正八年(1730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多次修茸大殿,并增建天王殿和两廊厢楼。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观音堂,现存的建筑群,按中轴线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殿和观音堂。两侧厢楼,殿间有长生池、观间堂,后有石涧井。 大殿重建于元延枯四年(1317年),为江南已发现的元代建筑中年代最早者。殿平面方形,面宽和进深……[详细]
俞源村古建筑群
俞源村古建筑群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城西南20公里。俞源村,始建于南宋,至明嘉靖年间文风鼎盛,清乾隆以后因经商而致富,曾出进士、举人六十八名。明代苏平仲为此村撰文四篇,均收入《四库全书》。俞源古村落是明朝开国谋士刘伯温按天体星象布局设计。现存元代石拱桥两座,明代宗祠及住宅十二座,清代宗祠、庙宇、戏台、住宅(大型住宅四座,最大的有二百五十八间)、公益建筑(义仓、养老轩、公厅)、文化教育建筑(私塾、书院、书馆)、商业服务业建筑(日杂商店、药店、客栈、花纸店、香烛店等)和手工业作坊(糟坊、染坊、水碓等……[详细]
刘秀垄景区
是一条绵延5公里的丹霞胜境,两旁秀石林立,奇峰拔革,有“十里画廊”美称。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避难于此,所以叫刘秀垄,垄口的村就叫刘秀村,区内有许多奇石险洞和与刘秀相关的传说故事。在双岩洞景点,四组奇石依次林立,形似开门迎宾。峡口有古牌楼,楼下有夫妻岩、水帘洞和0庵旧址。山顶有莲峰奇洞名双岩洞,它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前称为荷花芯和铜鼓石的两座奇峰,甚符其名。刘秀岭北有片宽60米、高3米的紫红色绝壁,称红花岩,气势恢宏,当称绝胜。在此可眺望狮鲸迎宾、皇帝帽、令旗峰、玉印峰等奇景。孤立于崖头的神仙石……[详细]
清风寨
素有“世外桃源”美称的岩坑清风寨风景区,在宋代就已闻名婺处两府。距武义县城15公里,南1公里处为著名的太极星象村俞源,北部为“十里画廊“刘秀垄。介绍清风寨以壮观的丹霞地貌,古朴原始的山村土寨和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态而迷人。清风寨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各朝各代所留下的战争遗迹众多。山寨住民为清朝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的后裔,留传的医术、武功享誉八方。景区内的丹霞地貌较之武夷山、方岩犹胜一筹,其中的“飞桥六洞”为我国丹霞地貌串洞群中之最。清风寨内有建于宋朝的胡公庙和千年古刹惠力寺,居高俯瞰“十里画廊刘秀垄……[详细]
发宝象龙塔
发宝象龙塔立于武义县城东北金安山上,始建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2),竣工与万历三十六年(1605)。塔名取叶经上“狂象无言问老龙”之意。发宝象龙塔为砌体,仿楼阁建筑形式。平面六角形,共7层,高42.26米。塔身逐层收分,每层相闪错开辟窗。腰檐用平砖和菱角牙子相同叠瑟,层层挑出。塔内用砖砌出踏道,转虚其中,盘旋而上。塔顶用传叠瑟逐层收缩而成。每层塔内都有不同朝向的牵木,牵木上铺设木地板,大大加强了塔身的整体牢度。木刹杆自第六层开始,直通刹杀。刹杆铁质,由覆盘、仰钵、露盘和宝瓶组成。另外,在塔外壁……[详细]
唐风露天温泉度假村
唐风露天温泉度假村是在原武义温泉山庄的基础上投资开发的以露天温泉为主导产品的三星级度假村。度假村地处武义壶山省级森林公园内,占地五十余亩,是集温泉沐浴、客房餐饮、商旅会议、棋牌娱乐、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健康旅游的胜地。主导产品唐风露天温泉以“诗画江南”为文化底蕴,富含露天温泉项目近二十余种,西湖池“婀娜多姿”;钱塘江池“潮起潮落”;米酒池“暗香浮动”;名花池“浪漫怡人”;芦荟池“青春焕发”;芦荟池;瓜果池、牛奶池、咖啡池……另有日式私家露天温泉贵宾房和中式室内温泉贵宾房二十余间,可……[详细]
熟溪桥
现存古桥梁中堪称“江南一绝”的熟溪桥位于武义县城中,见载于《中国桥梁史》和《中国名胜词典》,为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熟溪桥位于武阳镇熟溪上。现存建筑系1946年按清乾隆时重建之原样修建。木石结构廊桥。南北走向,横跨熟溪。全长140米,桥面宽4.80米,通高13.40米。九孔十墩,迎水面砌分水尖。墩高4.40米。最大桥孔净空约12米。桥屋49间,中设重檐歇山顶的亭阁三间。两端设垂带踏道。2000年6月23日,因连降暴雨、水流湍急,熟溪桥坍塌。2001年5月,熟溪桥修复工程竣工。熟溪桥中段,桥面加宽……[详细]
寿仙谷
寿仙谷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武义县西南部的王宅镇石井里村,距武义县城20公里,是个丹霞地貌向火山岩地貌渐变的峡谷景观。相传为南极寿翁故里,神仙皆居好山水,可见此处风光奇。难怪古诗人惊叹:“天高重霄九,地美大莱口,山青水又秀,古井称魁首。”寿仙谷的由来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天宫中的大将青龙与宫中侍女金凤相爱,冒犯了天规,为追求幸福,他俩私奔到此处峡谷,隐蔽在一个山洞里,过着人间美满的生活。此洞就是现在的“龙凤居”,居室石壁上仍有含情相望的龙形和凤影。……[详细]
温泉龙潭
温泉龙潭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武义县中部。主要有溪里温泉、龙潭、源口、刘秀垄和大莱口五个景区,大小景点70余处,面积达5l平方公里。风景区以温泉为中心,以奇峰、幽谷、悬崖、飞瀑、碧潭、静湖见长,林茂泉温,峰奇岩险,谷深潭幽,秀丽而富于野趣,幽静而多变幻,景色十分迷人。溪里温泉每天涌水2500吨,水温高达44℃,水质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成分,对关节炎、皮肤病均有一定的疗效。风景区内还散布着不少文物古迹。……[详细]
大红岩-崆峒山
十里丹霞十里画廊。武义丹霞旅游区位于武义县中部,距县城20公里,44省道上松线西侧,有近10平方公里的典型丹霞地貌。介绍武义丹霞是由紫红色砾岩夹杂红色粉砂岩形成典型的红色丹霞岩体,距今8000万年。大红岩—崆峒山景区是武义丹霞之精华。游览大红岩-崆峒山景区第一段是乘车游览神仙石,遥望不周山;第二段将登上天堂岭,穿行崆峒山,参观双岩寺;第三段将穿越牛鼻洞,经过轻松岭和人丹霞画廊,来到天下奇观,有号称“世界丹霞最大赤壁”的大红岩。大红岩因岩壁一分为二,如两扇似开似合的石门而又名大红门,大红岩赤壁相对……[详细]
俞源太极星象村
俞源太极星象村位于金华市武义县西南部的俞源乡,距县城20公里。俞源古村落布局奇异,充满神奇。据考证俞源村是明朝开国帝师刘伯温“按天体星象排列”设置的村落,村口设有直径320米,面积120亩的巨型太极图,村庄内主要的二十八幢古建筑是按天空中的星座排布的,村中还有防火、镇邪用的“七星塘”“七星井”。俞源名胜古迹甚多,有始建于南宋的圆梦胜地洞主庙,建于元代的“利涉桥”,明代的古建筑,全村共有1072间,占地3.4万平方米,有民居、宗祠、店铺、庙宇、书馆等。相传每年农历六月什六为圆梦节,届时有千余善男信……[详细]
武义温泉度假区
武义以“温泉之城”著称。温泉水资源丰富,日出水量4000余吨,常年水温41-51℃,人称“浙中华清池”。据《武义县志》记载,武义温泉属于中性硫化氢温热泉水,符合国家标准,水质清澈透明,富含偏硅酸、锶、钾、铁、氟等元素,具有多种理疗用途,用于泡浴对皮肤病、肌肉劳损、各类关节炎等慢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介绍度假区内拥有多家温泉酒店及度假村,可提供温泉泡澡和住宿餐饮。最著名的为“唐风露天温泉”,提供露天温泉项目近三十余种,有西湖池、钱江池、米酒池、名花汤、女贞池、芦荟池等。沐浴露天温泉的客人…
古风女子的画法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画古风女子,可能觉得古风女子有着唯美的气质,想必要一组超详细的上色步骤图是最实用。1.用铅笔小心地画出线稿。2.先用小号画笔调和适量的橘黄给人物皮肤着色。3,晕染嘴巴的...
本文目录一览: 1、拍旗袍摄影写真需要注意哪些? 2、穿个性旗袍拍个人写真需要注意什么 3、如何拍摄古典旗袍式的个人写真? 拍旗袍摄影写真需要注意哪些? 1、会选择旗袍的颜色很多人在拍摄旗袍...
许昌哪有卖好看衣服的。 春秋楼专卖店,洋帆,奎楼商业街。鸿宝,服饰大楼,胖东来生活广场三楼,和运动商场。许昌都哪里有卖衣服的? 多了,胖东来生活广场,时代广场,服饰鞋业大楼,思故台,新世纪,杨帆,亨达...
本文目录一览: 1、冯宝宝到底是什么人 2、一人之下冯宝宝身世是什么? 3、一人之下冯宝宝身世 冯宝宝到底是什么人 冯宝宝为中国网络漫画《一人之下》及其衍生作品中的女主角。在剧情设定中,冯宝...
本文目录一览: 1、她如花似玉姿色过人,但是却怀着身孕办离婚,她是金星的结发妻,现状怎样? 2、郎朗的妻子吉娜真的怀孕了吗? 3、文章母亲不再沉默,发文表态,没有马伊琍的生活太难了,两人有机会...
本文目录一览: 1、一件非常酷的旗袍气场十足,这样的穿搭你会喜欢吗? 2、常见的旗袍款式有哪些,该如何根据年龄选择适合自己的旗袍? 3、旗袍分哪几种 图片 一件非常酷的旗袍气场十足,这样的穿...